这是一个非常奇特的现象,从1977年起到去世,巴金在作协主席的位置上呆了28年。后期,他已无力言行,但依然下不来,大家还是固执地投票拥戴他。原因不仅仅是他写了《家》、《春》、《秋》、《寒夜》等作品,更为重要的是,他为人的品质已成为一种良知的象征。在《随想录》中,我们看到这样一个人,他不附权势,讲真话,对每一位亲人、朋友,甚至一条小狗,都充满善良与真诚的情感,这一切深深打动了人们的心。
在文坛上,巴金是教父级的人物,他的人格魅力和理想主义是作家们内心深处的一块净土。尽管市场经济已将文坛演化成喧嚣的大卖场,但也许因为巴金的存在,人们才不至于彻底堕落,认同作家就是商人的等式,心灵深处依然存着希望。因为人们知道,惟有良知,艺术才有存在的价值。
说到良知,不由想起中国另一位教父级的人物——吴敬琏,他被称为“中国经济学家良心的象征。”
吴敬琏和巴金不同的是,他总是不断刻意地制造惊世骇俗的轰动效应,将自己的良心溢于言表,扩大知名度。如果吴先生的追求仅仅停留在个人表现欲方面,倒也罢了。问题是,经济学家一旦成名,就有被收买豢养的价值。显然,吴敬琏已将自己卖了个好价钱。拿人钱财,与人消灾。于是,吴先生便以良知的名义,一次次出卖中小投资者的利益。
其实,吴敬琏并不是一个人,他代表着左右市场经济发展思路的一大批大腕级的人物。而这些教父们,说穿了有的是某些利益阶层的代言人,还有的干脆就是有奶就是娘的投机者,谁给的钱多,为谁说话。
娼妓一般的经济学家们,为每位付钱的客人,提供周到的服务。他们用自己精深的经济学理论,为所有荒谬的存在,都做出合理、权威的解释。被绕得头脑稀昏的平民百姓,失去了房子、失去了土地、失去了工作、失去了积攒多年的血汗钱……而这一切似乎都在情理之中,符合所谓发展的需要和市场经济的公平原则。
没有良知,就没有真正的公平。失却了良知的吴敬琏们,企图将市场引向公然掠夺、弱肉强食的屠宰场。平民百姓将在他们设计的一个个圈套中,被剥夺得一无所有。
也许把巴金与吴敬琏们相提并论,是一种侮辱。但只有这样的比较,才能看清这些以良知的名义进行“布道”的教父们的嘴脸,以免广大群众盲目信奉跟从。否则,给抢劫了,竟还以为是光荣地给改革付了学费。 作者:李晓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