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丰富实用的古今中外人物库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按拼音检索 >> W >> wu >> 吴敬琏 >> 正文

 

[图文]吴敬琏:“吴市场”从贬词变成美誉

作者: 南方周末特约撰稿 柳红

倒评年度人物:重新回到人,重新从人出发(2)

“知我者谓我心忧”,在当年的坚持已成为今天的现实后,年近80岁的吴敬琏仍以知识分子的坚守进行反思。他呼吁政治改革要和经济改革同时推进,要建设一个能够为市场机制提供支持的制度平台。

1991年12月,经济学家吴敬琏的《论竞争性的市场体制》终于出版。之前气候之冷,连“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的说法,也被批评为“用改革取代、否定革命”。

然而,书刚出版一个月,邓小平就在南方刮起了春风。《论竞争性的市场体制》脱销,开机第二次印刷。1992年该书获国家图书奖。

同年中共十四大宣称:“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吴市场”,终于由贬词变成了美誉。

1989年6月政治风波之后,对计划和市场的不同看法变成了“姓社姓资”的问题。1990年的中国,改革搁浅。

1990年7月5日下午,在中南海勤政殿,江泽民召开经济问题座谈会,参会的有薛暮、刘国光、苏星、桂世镛、吴树青、有林、袁木、许毅、吴敬琏等十多人。李鹏乔石在座。有人打头炮,认为改革有方向性错误,应该是计划取向,但是搞了市场取向,所以出了问题。吴敬琏则说:“原因不是改革的市场取向不对和改革‘急于求成’,而是市场取向的改革不够坚决,不够彻底。‘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这个口号不妥当,应该明确商品经济即市场经济。”有人几次打断吴敬琏说,“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是中央已经确定了的提法,只能讨论怎么结合,不能讨论这个提法本身。

主张“计划取向”者强调社会主义只能在公有制的基础上实行计划经济,市场调节只应在国家计划许可的范围内起辅助作用。吴敬琏和薛暮、刘国光则强调必须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路线,维护市场取向;“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的口号从十二届三中全会和十三大后退,应当恢复原来的提法。

双方在总书记面前争得面红耳赤。

座谈会后几天,一位老朋友告诉吴敬琏,有人说目前北京经济学界有三个代表人物:“有计划(指有林)”、“吴市场(指吴敬琏)”、“杨承包(指杨培新)”。“吴市场”包含贬意,是说他“与中央不保持一致”。还有一种流传是说,吴市场取无市场谐音。

吴敬琏将两次会上讲话,写成《论作为资源配置方式的计划与市场》一文。针对对方把问题归结为另一方主张搞“纯粹的市场经济”,他的答辩是:“事实上,所谓‘纯粹的市场经济’是根本不存在的。现代经济学早已观察到了市场失灵的现象,现代市场经济无例外地是有宏观管理、政府干预或行政指导的市场经济,以市场资源配置方式为基础,同时引入政府等公共机构,通过计划和政策对经济活动进行调节。”

在当年的大胆预言早已成为现实的今天,吴敬琏却在进行反思。二十年前,吴敬琏以为只要建立了市场经济就能够经济昌盛、人民幸福。然而,公法不彰、社会失范、腐败蔓延的现实,促使他思考改革的前途。1998年,他发出了避免滑入权贵资本主义泥坑的警言;从2000年起,大力呼吁建立好的市场经济,也就是建立在公正、透明的游戏规则之上的法治的市场经济。

在他看来,今天的诸多社会问题,还是源于经济改革没有到位。近十年,吴敬琏越来越多地表达他的忧虑。一方面,在转型期握有特权的既得利益者阻碍和扭曲改革,腐败盛行,“权贵资本主义”日见成势;另一方面,旧体制的维护者利用这种情势影响大众,全面否定市场化改革。吴敬琏担心这两种力量相互为用,逆转改革方向。他呼吁政治改革要和经济改革同时推进,尤其是执政方式的改革和政府职能的转变。不仅要消除对资源配置和价格形成的行政干预,使市场机制有可能发挥基础性作用,而且要建设一个能够为市场机制提供支持的制度平台。

如今,年近80岁的吴敬琏依然纯粹而执著地坚守经济学家和知识分子的职责,忘我工作,正可谓:“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作者为吴敬琏长期助手)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世界人物库,古今中外人物资料 吴敬琏简介,介绍,生平事迹 图片照片

有关作品[图文]吴敬琏:“吴市场”从贬词变成美誉详细资料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相关文章
  • 人物资料查询方法:你可以按拼音字母检索的方法查询,也可以按分类列表查看的方法查询
  • 人物字典  A B C D E F G H J
  •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