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丰富实用的古今中外人物库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按拼音检索 >> W >> wang >> 王昭君 >> 正文

 

[图文]王昭君题材文艺创作两千年不衰的成因初探

画师,求他笔下生春,以博得皇帝宠幸的妃嫔们。她不仅鄙视和拒绝毛延寿的无耻敲诈,而且还无畏地痛斥“恣肆威虐于万众之上”的汉元帝。她反抗汉元帝的意旨,自愿出嫁到“穷荒极北”的匈奴。在已经废除帝制多年的“五四”当时,以反对王权为重要内容的《王昭君》,虽然不如在婚姻问题上反对封建束缚的《卓文君》能够直接引起当时知识青年的共鸣,但是贯串在剧作里“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维护人格尊严的精神,却又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五四”思潮的特点。
曹禺的《王昭君》创作始末,据作者自己回忆如下:1961年的初春季节,周恩来同志和文艺界的一些朋友座谈。谈到内蒙的一位领导曾向他反映,在内蒙地区,在钢城包头,蒙族的青年要找一个汉族姑娘结婚是很困难的,因为汉族姑娘一般不愿嫁给蒙族小伙子。周恩来同志说,要提倡汉族妇女嫁给少数民族,不要大汉族主义,古时候就有一个王昭君是这样的。接着,他对曹禺说:“曹禺,你就写王昭君吧!”他还建议大家举杯,预祝《王昭君》早日问世。曹禺曾说:“我领会周总理的意思,是用这个题材歌颂我国各民族的团结和民族间的文化交流。而王昭君正是为这一事业身体力行,作出了了不起的贡献的一位汉家女子。”正是基于这样的一个领会,曹禺确实也发现了一定的客观历史依据,于是他就一改传统的昭君形象,而写出了一个具有新意的王昭君。“我要擦掉王昭君脸上的泪水,让她焕发出她的真正的光彩。”“我写的王昭君不再是哭哭啼啼了。她有志气,有胆识,愿意为民族和睦和当时汉朝百姓的安乐贡献自己的一生。她是有感情的女子,但绝不是那种奴婢对帝王的感情,而是真诚的爱情。她嫁到匈奴,就爱上草原;她嫁给了呼韩邪单于,就真心地爱他,并且也得到了他的爱。她刚毅,又温柔;她耿直,然而明事理,有耐性。我希望我们的人民因有王昭君这样一位有胆有识的汉家女儿感到骄傲。”1978年11月,曹禺的《王昭君》发表在《人民文学》上。
王昭君是一个历史的客观存在,但历史的描述又过于模糊,这给历史学家们研究她带来了很多的困难,却留给了艺术家们一个宽松的可以联想和想象的创作空间。在王昭君的对比下,刘细君、刘解忧如果作为文艺创作的素材的确不够典型,而且史料翔实清晰使得其文艺创作的可塑性极小,包括以上三位剧作家在内众多的艺术家当然只能舍弃了两位公主。王昭君史料的模糊性,使得她既可以作为一位和亲使者载入史册,也可以作为文学史艺术史上一个艺术角色而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而刘细君、刘解忧史料完整加上非平民的身份,使得她俩只能以历史的人物而尘封。
模糊的王昭君的确是一个特殊的创作素材,能够适应不同艺术家的创作灵感去塑造不同“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按照当今时尚的艺术表现手法来看,以上三个剧本都有一些“戏说”的成分,即借某个著名历史人物的“票房价值”演绎不同的传说的或虚拟的故事。这种提法并不是对王昭君的亵渎,既然中国历史上“康乾盛世”的主角都可以“戏说”,那么对王昭君合符情理的创造性的“戏说”倒能增加作品的艺术性。徘徊在历史的现实主义和情感的浪漫主义之间去模糊审美,人们可能更加认可这种让自己情感得到充分宣泄的欣赏模式。晋人葛洪大概算是第一个“戏说王昭君”的艺术家吧?如果没有葛洪最初的开创性的“嫁接”式的“戏说”,或许就没有今天“昭君文化”的根深叶茂哩!实际上,历代的艺术家都是凭着王昭君正史的模糊梗概在借题发挥,或抒发个人的思想情感,或展示自己的艺术才华,或顺应时代的政治要求……他们谁也没有错。王昭君客体形象的模糊性使得所有的艺术家都有主观重塑这个美女艺术形象的可能性,也使得其题材的文艺创作形成了一种“百花齐放”乃至两千年不衰的繁荣局面。
四、作者风格的差异是王昭君题材文艺创作繁荣的技术支撑
“如果我们把艺术创造同科学认识作比较,那么,创作个性对艺术家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就可能了解得更加清楚。不同的科学家对于同一对象的研究,只要他们所得的结果都符合客观实际,那就必然是彼此一致的,决不会因为科学家的个性的不同而产生重大的差异。艺术家对客观世界的美的反映则不是这样⑩。”艺术家的性格、品德、宗教信仰、人生经历、家庭和社会环境等等决定了其艺术风格的个性。参与王昭君题材文艺创作的艺术家的不同风格是“昭君文化”千年繁荣的技术(即艺术的表现技巧和手法)支撑。
莎士比亚著名悲剧《哈姆雷特》在世界有不少的舞台剧、电影和电视剧的不同版本,最新的版本竟然是2006年上海京剧院创作改编的京剧《王子复仇记》。电视剧《射雕英雄传》在中国的两岸三地有三个不同的版本,像这样同一个故事被反复拍摄成电影、电视剧的例子很多,在商业动机之外究其心理因素,无非是导演和演员想在同一个题材上展示自己不同的风格所致。
对于“昭君出塞”这样经典的题材,中国历代的艺术家们自然也要“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了,“攀比”之中用各自的艺术观念和手段去理解和表现王昭君。这种艺术上标新立异的竞争现象,带来了有关王昭君题材作品的层出不穷,自然而然地促进了昭君文化的繁荣。打一个简单而又形象的比方:一旦有了某个体育项目的世界记录,就会有很多的人在准备以生命的代价打破这个记录。“更快、更高、更强”如其说是一句奥林匹克运动的格言,倒不如说是我们人类不断知难奋进的精神写照!这种精神在文学艺术界有人们心照不宣的另一种表述,那就是“更精、更美、更好”!
为了追求“更精、更美、更好”,同样是咏叹王昭君,于是杜甫写了《咏怀古迹(其三)》:“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李白则写了《王昭君》(二首选一):“汉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汉月还从东海出,明妃西嫁无来日。燕支长塞雪作花,蛾眉憔悴没胡沙。生乏黄金枉图,死留青冢使人嗟。”以上就是两位大诗人对同一个悲剧角色的不同的审美结果,但表现的手法不一样。
李杜二人都对王昭君的不幸遭遇充满了同情,但杜诗不只停留在同情惋惜这一步,还表达了沉郁怨愤之情。诗一开始,就似有千钧之力,有千岩竞秀、万壑争流之势,以致古人说:“昔人评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世界人物库,古今中外人物资料 王昭君简介,介绍,生平事迹 图片照片

有关作品[图文]王昭君题材文艺创作两千年不衰的成因初探详细资料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 人物资料查询方法:你可以按拼音字母检索的方法查询,也可以按分类列表查看的方法查询
  • 人物字典  A B C D E F G H J
  •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