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剧打破常规,让流传千古的昭君从宫廷、政治、外交等“光环”中还原到实实在在的生活。该剧通过展示王昭君的性格与命运,表现了她从16岁到24岁的生活历程和爱情故事……
中国的历史剧倒很活跃,这些年来拍出的历史剧可能有上千部之多,从三皇五帝,一直拍到满清的长辫子马旗袍,一些经典改编而成的电视剧引发了相当的争议。如果这些电视剧打着“戏说”到还说得过去,可偏偏披着历史人物的名字搞着肮脏的东西。
甚至颠覆和遗弃了经典名著原有的有价值的思想意识、精神内核和价值理念,这样的改编意义何在?
以现代人的视角将昭君之怨美化为爱情佳话,对这泪洒蛮荒地的弱女子简单施以浓妆淡抹的娱乐解读,则更显得观念倒退了。
在全民娱乐的风潮下,“四大美女”之一的王昭君也终于被拉上荧屏娱人耳目。这个命运多舛的女人一旦被套上娱乐的马甲,历史的悲情倏而弥散于时空的错位中而幻化为炎夏的清凉油。
对于历史剧的改编加入时尚元素使之符合现代人趣味,只要不过分也属正常。有关王昭君的历史记载不过150字,要搞成数十集的长篇电视剧如何加料是个难题。从《昭君出塞》的情况看,剧情现代娱乐化的流俗痕迹太重,除了出塞的历史大脉络依稀朦胧,其他的都让人大吃一惊:
其一是昭君爱情的现代多边多角处理。在剧情中,和昭君有情感瓜葛的有元帝刘畲,有表哥赵遂,有游侠殷如墨,有匈奴单于呼韩邪,甚至还有宫廷画师毛延寿。也许创作者们是想通过多角爱情展示王昭君的个人魅力,不过真实的历史人物有时空积淀的固定印象,理智的剧作其实不该突破民间的心理底线,否则就会引发观众的心理逆反。殷如墨和毛延寿与王昭君或明朗或暧昧的情感纠葛,让人联想到央视另一部电视剧《白蛇传》中法海和白娘子的爱情迷障。将今人喜欢的爱情模式强加于古人身上,拿古人开心是否有点文化轻薄?
其二是剧情实在有违历史文化的认知。王昭君的父亲王襄何以成为抵御匈奴的将军?呼韩邪单于比昭君年长一倍还多,剧中罗嘉良和李彩桦却似乎是年华相当;《西京杂记》记载王昭君不肯贿赂毛延寿而得不到元帝临幸,宋王安石曾为之赋诗:“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以王安石的政治地位和对历史文化的了解,古代宫女的命运确乎如此。但这部剧却将毛延寿演绎为现代派的美术鉴定家,损伤的不仅是历史真实,更有国人约定俗成的审美习惯。
如果说历史细节尚可艺术化处理,《昭君出塞》的文化意义却应该慎重对待。现代化的简单加工固然可以讨巧市场,甚至吸引眼球,但可能造成大众对历史文化的误解。史载,昭君出塞后出现了“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的和平景象,这是说王昭君的历史功绩不容抹杀。但是这种历史功绩绝非爱情的魔力所带来,而是当时汉强胡弱的形势所致。而从汉代和亲九次并无一个是皇帝女儿的情况看,王昭君更像是政治婚姻的牺牲品。王昭君的命运悲剧此后还在延续,入塞三年,刚有一子,呼韩邪即病死,不得已忍辱从胡俗含泪再醮呼韩邪前妻之子复株累若鞮.值得一提的是,汉廷对和亲乌孙的宗室女解忧公主乞归故里的要求网开一面,却敕令昭君从胡俗。因此,昭君既被汉廷皇帝抛弃又备受匈奴两代单于的侮辱,如此悲剧是历史事实,今人又何必将王昭君和单于的爱情简单地演绎成一见钟情?
从后人谱写的“出塞曲”到“昭君怨”、“昭君叹”等歌咏之词,对王昭君悲剧命运的同情已经成为沿袭千年的文化共识。有人统计,历代诗人词客为王昭君写的诗词,就有五百零三首之多。让哀怨、悲叹和同情随着时空延展,才会折射我们历史的沧桑和文化的人情味。青冢埋得美人骨,哪得柔情万里长?往事越千年,道貌岸然地夸耀王昭君和亲的历史功绩难免言过其实,以现代人的视角将昭君之怨美化为爱情佳话,对这泪洒蛮荒地的弱女子简单施以浓妆淡抹的娱乐解读,则更显得观念倒退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