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王维的《使至塞上》 孙绍振
王维: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开元二十五年,河西节度副大使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监察御史是御史台的察院属下的官,正八品上,品秩很低。因此这一任命,在政治上算不得重用,但是对于三十多岁的诗人王维来说,却是一个开拓感觉、想像、体验、欣赏境界和精神生活的大好机遇。习惯于安富尊荣的京城生活,第一次远离中原繁华之地,深入北方荒凉甚至不毛之地,他能够感受到另一种美的境界吗?如果他的美学感受有足够的开放性,用什么样的形式来表现才好呢?他在表现英雄主义的豪迈气概时,用过比较自由的歌行体,如《老将行》:“少年十五二十时,步行夺得胡马骑。射杀中山白额虎,肯数邺下黄须儿。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他的《少年行》中有“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汉家君臣欢宴终,高议云台论战功。……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等,但是,那些基本上是想像,豪言壮语而已,文彩风流,但是缺少严峻的实感。这一次是真的上前线了,强烈的实感,是不是还能那么浪漫呢?
开头两句,平淡得有点像平铺直叙,好像只是交代了一下,远去边疆,目的地很遥远,如此而已。如果不是五言句式,不是平仄交替,似乎可以说不太像诗。但是其中韵味,是有一点讲究的。王维原官右拾遗(从八品上),这次的监察御史,也不过高了一品。官虽不大,但毕竟是皇帝任命慰劳西部边陲大获全胜的将士的特派大员,应该是有相当的排场的吧?但是没有。其中有一个字很值得注意,那就是“单车欲问边”中的“单”字。这个中央大员,出巡边疆,居然是“单车”,应该是很不得志,有学者认为这是有关当局有意借此“将王维排挤出朝廷。” 其心情之沉闷,从这个“单”字中略见端倪。接着下去说:“属国过居延。”“属国”是“典属国”的简称 ,这里是指自己。典属国是秦汉时的官名,管理小国(归附的少数民族)事务的。据宋徐天麟《西汉会要》载,其俸禄二千石,与太子太傅(太子的老师)、京兆尹(掌治京师,相当于如今的北京市市长)等官拿一样的工资 ,按理官是不小了,但可能实际地位不高,所以王维在《陇头吟》中就提到过“苏武才为典属国,节旄空尽海西头。”王维在这里自称“属国”,不是自谦,而是牢骚。
有的文章,在赏析这首诗开头两句的时候,这样写:“‘单车欲问边’,轻车前往,向哪里去呢?‘属国过居延’,居延在今甘肃张掖县西北边塞。” 这叫鉴赏吗?诗中的奥妙,一点都没有感觉。还有一种文风,就是古典诗话中流行的,只说个感觉,例如《唐诗直解》:“此等诗,才情虽乏,神韵有余。”才情乏在哪里,神韵又余在哪里,都是印象,不讲道理。为什么呢?没有把王维当一个大活人,没有把王维还原到当时的文化政治环境中去,因而也就只能停留在字面上,用一些常识来搪塞读者。
懂得了王维的身为大员又无排场的原因,才能懂得为什么国家军队很争气,打了大胜仗,而一个中央大员,王命在身,前往庆功,却一点兴奋感、自豪感都没有。把自己比喻为征蓬,王维身上的贵族气荡然无存,好像身不由己的平民,不能驾驭自己的命运,随风飘荡,沿途那么多景观,他没有感觉,只看见“归雁”而且是往“胡天”“归”去。这当然与自己离别中原家国有关,因情取景,情因景发。但是,严格说来,用这样的景,表达这样的情,不能算是很有创造性的。飞蓬、归雁,在唐诗中早成俗套了。可能就是这个原因,给一些粗心的诗评家以“才情”有点“乏”的感觉。但是,从总体上来说,王维在唐代诗人中,是比较全面的,《岁寒堂诗话》以为他的律诗可与杜甫比美,而古体可与李白比美,历代诗话家对他评价很高的。 从艺术成就的全面性来说,他仅次于李白、杜甫,而高于白居易、杜牧、李商隐。可是,即使是一个天才诗人,也不可能每一句都写得很杰出,免不了有些弱笔,甚至败笔。王维这一联,应该是比较弱的。如果一直这样弱下去,那么这首诗的水平就可能是平平了。但是,王维毕竟是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