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松
王维那年入山中做了一回春游。
王维,即唐朝的那位著名文学家。那年他禁不住春天美好气息的诱惑,独自到山中徜徉游玩。他用文学的诗思寻找春天的景物,用文学的敏锐触摸春天的有形与无形,直到月夜时分,方从山中归来,休憩于山脚。他在灯下写一短信,把白天的见闻写给正在城里读经的朋友,第二天托一位往城中贩运药材的人带了过去。那封信就是有名的《山中与裴迪秀才书》。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是一条贯穿始终的长线。文人纵情山水,实际是为了从大自然中汲取文化的力量,使心中的文脉不致断裂。他们只有面对星辰日月,才会感到自己周身蓄满了文化。所以王维游玩山中,与其说是春的诱惑,不如说是为了文化的充电。那位叫裴迪的朋友捧读王维春烟满纸的书信,料想他将会意而笑。因为朋友王维给他捎来了最好的东西,文字上的山水春光不下于自然的山水春光。
我们中国的名山胜水都经过了历代文人诗词文章的描述,经过了文化的筛滤,在大自然的纯净中,它们同时闪现着文化的光彩。所以中国的山水既是自然的,同时也是人文的。在交通如此便利、长假如此宽裕的今天,人们结伴远足,在赏读大自然这本原生态厚书的同时,应该不忘关注它们的另一面——人文山水。庐山、黄山、泰山……无一处不留有前人的胜迹。王维那次所游之山,不过是一座普通的小山而已,在今天陕西省蓝田县的蓝田山。
文章是案头的山水,山水是地上的文章,在祖国的山水中游玩,如果仅仅是凭双脚走上一圈,用肉眼看上一回,不过游了山水的表层。按照古人的见解,山水与文章是密不可分的。游山水,不可不读古人的山水文章;读古人山水文章,你不可不亲临那一片山水。如此这般往返于文章与山水,你便渐渐了然“天人合一”的妙境所在。
王维当年春游时,现实意义上的春天并未真正来到。想想看,腊月至多相当于今天的公历二月。北方“寒冬腊月”是正冷的时候,王维此文中也不时出现“寒山”、“寒犬”的字样。惟一的可能,就是那年是个暖冬,而那天偏巧又没有寒流过境,所以这才“景气和畅,故山殊可过”。王维当时独自坐在月夜的山头,对已经为时不远的春天做了如饥似渴的憧憬:“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王维心中的春天快于眼中的春天,眼前春天的不足,由他在文字的想像中予以了补足。因此说,文人文字上的山水春光,并不下于地理自然的山水春光。
春光本如过眼烟云,王维却以尺素短笺使唐朝春光永驻。文字竟是如此神奇。
(作者单位:辽宁省邮政局)
附:山中与裴迪秀才书
近腊月下,景气和畅,故山殊可过。足下方温经,猥不敢相烦,辄便往山中,憩感配寺,与山僧饭讫而去。北涉玄灞,清月映廓,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水,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此时独坐,童仆静默,多思 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
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鲦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垅朝 :斯之不远,傥能从我游乎?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矣,无忽,驮黄蘖人往,不一。山中人王维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