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还值得原谅。而其他人与变法队伍的分离,就实在令王荆公愤怒了,如曾布对市易法的诘难,杨绘、刘挚对改革的攻击等,他们曾经都是改革的积极推行者,受到王安石的信任和重用,可他们却也成了反对变法的骨干力量,把变法队伍撕扯得遍体鳞伤。
在这些反对王安石的人中,最忘恩负义的莫过于吕惠卿了。吕惠卿的确才华横溢,有非凡的政治能力,王安石十分器重他,对他有“卵翼之恩,父师之义”,把他视为自己的左膀右臂,朝中之事无论巨细都和他商量:“事无大小必谋之,凡所建请章奏皆其笔”,吕惠卿也因此成为变法派阵营中仅次于王安石的第二号人物。但此人城府颇深野心勃勃,表面上对王安石言听计从无比尊崇,内心里却处心积虑想整垮王安石以取代其位置,正如史书评价:“惠卿既叛安石,凡可以害王氏者无不为。”
王安石第一次罢相期间力荐吕惠卿任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以继续推行变法,但就在王安石如此失意之时,正是他昔日最宠信的吕惠卿落井下石,制造了几件有损他政治声誉的事陷害他,以达到阻止他复相之目的。王安石还朝后,吕惠卿更是加大打击力度,居然把王安石写给他的私信呈给了皇上,因为王安石把他视为同舟共济的知己,给他的信中曾有“无使上知”(不要让皇上知道)字样,犯了欺君之嫌,尽管神宗没治罪于他,但神宗对王安石的信任已经大打折扣,于是王安石第二次罢相,永远结束了他的政治生涯。变法派两大力量王、吕的交恶导致变法派力量严重削落,新法实际最高执行者王安石的解职也标志着变法集团的最终分裂。从此,变法形势急转而下,奔向失败的命运,他多年所为之呕心沥血的变法事业最终付之东流。
人员的良莠不齐导致变法的失败
变法集团人员的良莠不齐给变法带来了非常大的危害。第一,他们或者以权谋私鱼肉百姓,引起民怨沸腾,而百姓把怨恨的目光直接投向了王安石和王安石主持的变法;第二,他们或者争权夺利互相倾轧,导致变法集团内部出现了分裂,防线从内部瓦解,面对守旧派的咄咄逼人他们不堪一击;第三,对变法起决定作用的最高统治者神宗皇帝所见所闻也都是不利于变法的社会舆论,他的信心也动摇了,这直接导致了变法的惨淡收场。更值得强调的是,正是因为变法集团人员的臭名昭著,使得神宗皇帝的生母高太后对变法也是深恶痛绝,当神宗驾崩哲宗即位后,因哲宗年幼,她以太皇太后身份听政,立即起用保守派司马光、吕公著等,全面废除了宋神宗和王安石推行的新法,值此,新法最终彻底遭遇失败。而产生这一切后果的根源都是因为王安石“看走了眼”,错把奸人当英才,盲目地纳入到变法队伍中来,最终促成了变法的失败。可以说,错识“英才”是王安石变法失败的罪魁祸首。
(作者系吉林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导)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