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民族永久的前途,他们不劝人作好事,而是骂人叫人不敢做坏事。”(4)这种战斗反抗的态度正是批判现实主义的精华,也是孟郊始终坚持“文学与人生合一”,并“沉着而有锋棱”地“为写实诗歌继续向前发展开出”的“一条新路”。一般论述韩孟诗派多从其奇险寒涩处着眼,闻一多却看到了奇险寒涩的深层原因,并肯定了以“敢骂”的冷峻笔调揭示社会丑恶的力量:
谈到孟郊,我于是想起所谓好诗的问题。孟郊的诗,自从苏轼以来,是不曾被人真诚的认为上品好诗的。站在苏轼立场上看孟郊,当然不顺眼。……苏轼可以拿他的标准抹杀孟郊,我们何尝不可以拿孟郊的标准否定苏轼呢?即令苏轼和苏轼的传统有先权占用“诗”字,好了,让苏轼去他的,带着他的诗去!我们不要诗了。我们只要生活,生活磨出来的力,象孟郊所给我们的。是“空螯”也好,是“蛰吻涩齿”或“如嚼木瓜,齿缺舌敝,不知味之所在”也好,我们还是要吃,因为那才可以磨练我们的力。
此乃1933年7月为减克家新诗集《烙印》所作序中一段,并非古典文学专论,对苏轼的评价也非学术定评,自然有其特定时代和环境的要求、认识和意义,但仍可反映出闻一多对生活与诗的关系的一贯主张,如果说,强调真生活、真感情是其“求真”原则的体现的话,那么,强调对现实批判力,生活磨练出来的力,未尝不可看作其“求善”原则的运用了。
除了“写实”与“敢骂”的主要特点之外,闻一多还注意到了孟郊诗中显示出来的宋诗的先兆,他从唐音和宋调转接的角度,论述了孟郊诗的创新之处。
一是写实炼意的诗境。闻一多指出:“古今中外诗境当不脱唐宋人所造的两种境界,前者是浪漫的,后者是写实的;唐人贵融情而宋人重炼意,所谓炼意,即诗人多谈哲理的作风。”他举孟诗《听蓝溪僧为元居士说维摩经》:“……空景忽开霁,雪化犹在衣。洗然水溪昼,寒物生光辉”云:“此写雪景,亦反映孟郊的心境,东坡等喜学此格。”又《访嵩阳道士不遇》句“日下鹤过时,人间空落影”云:“是双关语,宋诗格调发源于此,”又《桐庐山中赠李明府》句“千山不隐响,一叶动亦闻”云:“写极静境界妙极。”皆已具宋诗融理于境的特色。
一是上一下四的句法。杜甫已有“以文为诗”之举,韩、孟继之,其表现之一就是改变诗的组合结构和节奏而汲取散文句式,上一下四的句法即为代表。孟诗《怀南岳隐士》颔联云:“藏千寻瀑布,出十八高僧。”‘闻一多指出:“在句法上创上一下四格,打破前例,使晚唐和宋人享用无穷。黄山谷(庭坚)赞东坡有句云:‘公如大江楚,吞五湖三江。,即用此格。”这又是在寻求江西诗派最重视的句法源头了。为造成瘦硬拗峭之美,江西诗派亦常打破诗的自然节奏,而孟郊这种“横空盘硬语,妥帖力排奡”(韩愈《荐士》)的硬语之力,正好成为这种语言取向之先导。黄庭坚即喜用此格,除上引诗外,《题竹石牧牛》中“石吾甚爱之”亦是。
一是丑中求美的手法。闻一多指出孟郊《怀南岳隐士》第二首颈联“枫梩榰酒瓮,鹤虱落琴床”云:“这又是向丑中求美的表现,后来成为宋诗的一种重要特色。”
这种丑中求美的手法乃中国艺术的最大特点之一,其实在《庄子》中即已存在。庄子认为美丑具有相对性,《齐物论》说:“厉与西施,恢恑忄矞怪,道通为一。”《山木》中则有“逆旅小子”以丑妾为贵,美妾为贱的寓言。由美的相对性进而发展为“臭腐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知北游》)的相互转化论。他也确实创造了一系列化丑为美的形象,如《人间世》中的支离疏,形体支离不全,却与丑木一样得“终其天年”;《德充符》中有鲁国的兀者(被刖足)王骀及另一兀者叔山无趾、卫国的哀骀它,都属“才全而德不形者”。哀骀它“丈夫与之处者,思而不能去也。妇人见之,请于父母曰:‘与为人妻,宁为夫子妾'者,十数而未止也。”原因在于“非爱其形也,爱使其形者也。”这种丑中求美的手法发展到中唐韩、孟等人,常将一些丑陋可憎不宜入诗的事物写得想落天外,生动有趣,如韩愈的《陆浑山火》、《苦寒》、《嘲鼾睡》等等,给人以极强烈的印象。孟郊亦早在建中元年所作的《往河阳宿峡陵寄李侍御》诗中即已表现出以丑怪求美的倾向,他的写景状物皆不以圆融为美,而颇见怪怪奇奇。但相对于韩愈的狠重怒张、神奇鬼怪、匪夷所思而言,孟郊的丑中求美更具枯好槁瘦劲、阴僻冷峭的特色,也更贴近日常生活。如《秋怀》之五:“病骨可剸物,酸呻亦成文。瘦攒如此枯,壮落随西曛”、之九:“冷露多瘁索,枯风晓吹嘘。秋深月清苦,虫老声粗疏”、之十三:“日中视餘疮,暗隙闻绳蝇。彼嗅一何酷,此味半点凝”、《吊卢殷》之九“久病床席尸,护丧童仆孱。故书穷鼠啮,狼藉一室间”《偷诗》“饿犬酢枯骨,自吃馋饥涎”、《戏赠无本》之一“瘦僧卧冰凌,嘲咏含金痍……有时踉跄行,人惊鹤阿师”、《京山行》“众虻聚病马,流血不得行”等等,日常生活中琐屑不雅的情事在他笔下得到较为广泛的关注,这自然与孟郊坚持以真生活真感受为诗,多抒其穷愁困苦有密切关系。恰恰是孟郊这种贴近日常生活的丑中求美的手法在宋人诗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