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这是一首千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并能引起读者强烈共鸣、深得大众喜爱的唐诗。这不仅仅是因为此诗表达自然,便于吟诵,更在于它写出了世界上一种最伟大的情感———母爱,同时还反映了人类一种最基本的德行———感恩。
此诗是诗人担任溧阳尉时所作,原诗诗题下还有诗人的自注“迎母溧上作”。孟郊前半生穷困潦倒,直到46岁才进士及第,50岁才任溧阳尉。多年的游学在外,苦苦求进,不知有过多少次的母子离别,也品尝过不少人世间的世态炎凉,集多年的生活体验,孟郊写出了此诗,发自内心地歌颂母爱亲情。
诗抓取的是一个极为典型的细节来描写一个母亲的至情大爱,那就是为子缝衣。唐诗中写“捣衣”的诗较多,那多是写女子为戍边的丈夫准备寒衣的典型行为;为区别于捣衣,孟郊写母爱则选取的是缝衣的动作。“手中线”和“身上衣”,将母与子联系起来,写出了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密密缝”和“迟迟归”,又刻划出了慈母的一片深情和内心的矛盾:孩子还未出行,做母亲的就盼着他早日归来了,但谁又知道孩子会在何时归来呢?唯一的寄托就是将衣衫缝得更结实一点吧。正是从这充满慈爱仁怀的生活细节出发,诗人最后用恰切的比喻,道出了天下儿女们的心底语:要报恩,但儿女们的寸草之心又怎能报答得尽深厚博大的如春天阳光般的母爱呢?诗至此,全篇达到一种母子亲情的融合极点,这种纯情至爱是如此淳厚真挚,又是这般炽烈深长,能深深唤起天下儿女们的深切记忆和浓郁真情。
想当今独生子女社会,慈母怜子之事做得最多最细,但为子缝衣的细节是罕有了,多的是在双休日逼着尚处贪玩年岁的小孩去赶读各种各样的才艺班,或代为孩子去做一切他已经可以做的事,母爱是大了博了,但却唤不起孩子的亲近感和亲情感,有的甚至还引起孩子的反感和怨意。这真是需要父母们好好反思。而在追求经济利益驱动一切高于一切的不良社会风气中,感恩之心却越来越少存于世人之间,这也是值得警惕的。像深圳歌手丛飞,曾经倾所有之力帮助过需要帮助的人,但在他患重病之时,那些得到过他帮助的人竟然连一点报恩的念头也没有,有的甚至还对他怀有抱怨之意,那真是有些儿“礼崩乐坏”啦!学会感激,常存感恩之心,人与人之间才能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社会也才能变得更和谐美好。这也是全社会需要认真反思并加以践行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