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子吟》解读手记
游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诗中“晖”为生字,很多学生会把它与“辉”相混淆,用汉字的形声字特点加以区分。晖:阳光。故而是日字旁。
诗的前四句平白如话,不是理解的难点,不过,两个叠音词“密密”、“迟迟”可加以揣摩。后两句改前文的陈述为反问,为此诗的精彩之笔。“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两个生动的比喻——“寸草心”比“游子报答母亲的心意”,“三春晖”喻慈母之恩。字面意思是:谁说那小草的心意,报答得了春天阳光给予的温暖呢?比喻义为:谁说儿子的心意,能报答得了母亲那深重的恩情呢?
古诗教学,想象极为重要。要让学生把浓缩的文字,读成一幅幅画面:昏暗的油灯下,母亲一针一线地缝制着儿子的衣物。夜,深了,万籁俱寂,母亲捶捶酸疼的腰背,揉揉酸涩的眼睛,对孟郊说:“郊儿,不早了,明天还要赶路,快些去睡觉吧!”全神贯注的孟郊放下书卷,舒展了一下身体,含笑道:“娘,您也累了,您先去歇息吧!我再读会儿书。”母亲却说:“不,明天你要上京赶考,这一去,路途遥遥,咱娘儿俩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再见面。我把衣物缝结实些,免得你在外受冻啊!”孟郊说:“娘,您就放心吧!到了京城,我一定给您捎信。皇榜一公布,不管结果如何,我都会尽快赶回来的。”母亲点点头:“郊儿啊!你十年寒窗,盼的就是金榜题名。不过,娘虽盼你取得功名,更盼你平平安安!”母亲说着,又捻着线,低头一针一线地缝起来。“密密缝”啊密密缝,缝进了母亲的牵挂,母亲的担忧,更有母亲对孩子满怀的爱……
此段想象,着重丰富“临行密密缝”的牵挂,落脚点在“缝”上,多从母子日常的生活场景去想象,挖掘母亲对孩子的恩情,为下面的“三春晖”积累感性画面。
接着,场景移至第二天早上:天刚刚蒙蒙亮,母亲起床为孟郊准备早饭。临行,母亲取来为孟郊整理好的包袱,里头装着昨夜缝就的衣裳,还有路上吃的干粮。孟郊捧着包袱,不禁悲从心来:这一去,少则一年半载,多则遥遥无期,留下母亲独自一人,怎么办?(这时,孟郊的生平背景浮上来:孟郊年幼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母亲极重视对孟郊的教育,从小让他读书。孟郊也极其孝顺,读书勤勉。在母亲的要求下,一生四次参加科举考试。但运气不佳,直到四十六岁才中了进士。)母亲走上前来,紧紧牵着孟郊的手:“郊儿啊,你这一去,风餐露宿,可得多注意身体啊!”孟郊眼含热泪,望着母亲渐已苍苍的白发,他忍住伤感,说:“娘啊!我在外,能照顾得了自己,倒是您,孤身一人,我实在放心不下!”“郊儿,好男儿志在四方,你就放心去吧!照顾好自己,娘就放心了!”原本“父母在,不远游”,但为了取得功名,让母亲过上好日子,孟郊只好与母亲挥泪而别。年迈的母亲也向着儿子轻轻挥手,她望着儿子越走越远,,直到消失在视野里。从此,每天的清晨与傍晚,总能见到母亲倚门眺望的身影……
是呀, “儿行千里母担忧”——母亲长长的牵挂;“子在巢中望母归”——何尝不是母亲倚门的期盼?望穿秋水中,才有“意恐迟迟归”的交响……
母亲的爱,
是长长的牵挂,
是绵绵的担忧;
母亲的爱,
是密密的针脚,
是谆谆的叮咛;
母亲的爱,
是倚门的期盼
是难舍的目送
这一去,孟郊终于金榜题名,中了进士!他可高兴了,挥笔写下了这样一首诗——《登科后》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猜一猜,登科后的孟郊第一件要做的事是什么?让母亲知道这个好消息;把母亲接来一起生活;让母亲也高兴高兴!是呀,但这些就能报答得了母亲的恩情吗?不,孟郊的回答是“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但是,朝廷对这位才华横溢的老诗人并不重视,直到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