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著名诗人孟郊,是浙江省德清县人。在孟郊故里——德清县城西郊清河桥村的孟郊祠里,有这么一副楹联:“巨篇五百,咏遍天下平民心;名诗一首,抒尽人间母子情。”这副楹联极佳,既概括了孟郊一生诗作的成就,又对其名作《游子吟》作出了高度的评价。 孟郊(751-814),字东野。这位唐代的著名诗人,一生坎坷,历尽磨难,仕途上很不顺利。他少年时隐居嵩山,为人清高。当时古文运动倡导者、比他年轻17岁的韩愈同他相识之后,对他的诗才甚为赞赏,从此两人即成为忘年交。贞元七年(791)秋,浙江湖州府举行乡贡,孟郊在母亲裴氏的鼓励下参加了这次乡贡,中贡士。次年赴长安应进士试,不中。贞无九年再应试,又不中。贞元十二年第三次赴考,始中进士。登科之后,孟郊欣喜若狂,他在《登科后》一诗中生动、形象地描述了自己当时的神情:“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日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接着他参加了朝廷为30名新科进士举行的曲江大宴。这是一次高规格的盛会,皇苑内,百花争艳,垂柳轻拂,黄莺低唱,鼓乐悠扬,见面是贺词颂歌,到处是欢声笑语。此时的孟郊,春风得意,兴高采烈,他坐在宴席上笑眯眯地独自遐想:皇天不负有心人,今日金榜题名之后,不久将有高官可做,这样就可以有个舞台来施展自己的聪明才智,为朝廷、为百姓办些事情了……
孟郊太浪漫了,现实同理想的距离太大了。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年届半百的孟郊终于接到朝廷的书函,到洛阳去接受铨选。到了洛阳,他才知道自己被吏部选为溧阳县尉(相当于公安局长)。在当时,进士及第者补充分派去任县尉也有的是,但孟郊是诗坛的一位著名人物,在苦苦等候了四年之后,仅到江南小县去担任个分管捕缉盗贼之类的末等小官,这实在使他大出意外而又难以接受:“青云不我与,白首方选书”(《初中洛阳选》),朝廷对他太不公平了。如果不是为了取得俸禄供养母亲,养家糊口,他真不想当县尉这个从九品小官。韩愈是他的知心朋友,很理解他的心情,于是写信安慰他,劝他先走马上任,并说情况会不断变化的,自己在朝廷也一定伺机尽力举荐他,这样,孟郊才无可奈何地到溧阳来任职。
江苏溧阳,在孟郊家乡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县)西北二百余里,是个三面环山、东临长荡湖的江南古县。孟郊到了县城(今旧县)之后,就在城内走了一圈。溧阳县城范围不小,县署之外,有学堂、酒楼、集市,还有一座颇具规模的唐兴寺。连着长荡湖的城东南渡荡,湖水清澈、波光粼粼,湖边芦苇青青,杨柳依依,风景如画。城郊有座北湖亭,伫立亭内,即能远眺四周景色:近处的黄山湖、前马荡,远处的瓦屋山、丫髻山,尽收眼底。看着溧阳这里山清水秀的秀丽景色,孟郊忿忿不平的心情开始慢慢平静下来。
古代文人接受儒家的道德教育,很重孝道,对父母十分孝顺,孟郊更是其中的突出代表。夜间,孟郊孤身一人睡在县署里面,常常辗转反侧,百感交集。在长期的漂泊、流浪生活中,他深刻地体会到游子的艰辛和母爱的伟大。他抚摸鬃角已经发白的头发想道,自己奋斗了大半辈子,至今总算获取了功名,吃上皇粮,而今天的这一切,都同慈母的养育之恩是密不可分的,自己应该把母亲接到溧阳来享享清福才是。他想起年轻时在灯下苦读诗书时,母亲总是陪伴在身边,并督促自己要好好读书,以求日后好获取功名的情景;他想起自己考试落榜后心灰意冷、垂头丧气时,母亲总鼓励自己要不怕失败、重新奋起的情景;他又想起每次出远门时,母亲总要一针一线地为自己缝补衣裳,并送自己到村口,千叮咛、万嘱咐地说一定要平平安安地回家。就是在这次来溧阳赴任时,母亲特地为自己缝制了一件新衣裳,新衣上的每一针、每一线都饱含着慈母对游子的一片深情厚谊啊……想到这些,孟郊的眼睛湿了,感激母亲的热泪夺眶而出,他喃喃地自语,母亲啊,您抚养我成长,教育我奋发进取,直到年老还在为我缝补衣裳,您老人家的恩情啊,我一辈子都报答不尽啊……无穷的思绪,像一股山泉在胸中涌动,于是他轻轻地吟诵道:
慈线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