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游子吟》这首名诗就这样诞生了,孟郊惊喜地从床上跃起,点亮油灯,铺开稿笺,提笔一挥而就,并在标题下自注:迎母溧上作。这首五言诗朴素自然、亲切感人,尤其是最后两句,可谓是神来之笔,是前四句的升华,生动形象的比兴,加以悬绝的对比,寄托了赤子炽烈的情意:对于春天阳光般厚博的母爱,区区小草般的儿女怎能报答于万一呢!这首诗作一经面世,立刻广为传诵,成为民众喜爱的著名诗篇。
孟郊到任不久,县令调离,他与同僚们在唐兴寺内设宴送别。唐兴寺内的蔷薇花开得特别鲜艳,香火也很旺盛。他与县令话别,与同僚们在林间举杯畅饮,眼望着那“千艳万艳”的蔷薇,闻着香气四溢的烟火。再听着和尚念经、敲木鱼、击钟罄的声响,就在花下吟诗了。送别回来,他写了一首《唐兴寺观蔷薇花同诸公饯陈明府》,吟唱了这次宴别活动。宴别以后,唐兴寺里的蔷薇,老是浮现在面前,他对蔷薇太喜爱了,公务之余,又多次前去细细地观赏,写出了《和蔷薇花歌》,把蔷薇花写得漂亮而传神,成为蔷薇诗中的名篇。
孟郊是位诗人,他在处理完公务之后,还是热衷于吟诗写诗。溧阳县城东边八九里外,是晋时平陵县城的旧址,周围树木茂盛,环境优美。孟郊发现了这处佳地,十分欣喜,他经常骑着一头驴子,带着一个小吏前往,或在树荫下,或在水池边,苦吟到夕阳西下,方才返回县城。他还骑驴带吏,遨游县南名胜贞女寺、投金濑。他还在平陵旧址内造了一座射鸭堂,堂前是湖荡,常有野鸭飞落。他就住那里饮酒、射鸭、吟诗,甚至写诗到了荒废公务的程度。这使县令季操大为不满,就把他的所作所为告到上级,并聘来一人代理孟郊的公务,还分去他的一半年俸。这样一来,孟郊的生活更为拮据了,一气之下,干脆请辞,赋闲在家。
这时在京城长安任监察御史的韩愈获悉孟郊被罚俸、辞官的消息,甚为不安。他奋笔疾书《送孟东野序》,为之大鸣不平。这封书信对孟郊来说,是宽慰、是激励,又是呐喊。孟郊胸中,确实压抑着一股巨大的不平之气,其诗鸣虽苦虽烈,实在是环境所造成的。
在失职失意的年头,还能给孟郊宽慰的是随着他一起生活的老母亲,始终关照着他,规劝着他。而他的妻子也一直无怨无悔,始终如一地陪伴着他,忠实于他。他那三岁的儿子天真无邪、嘻嘻哈哈地亲热着他,围绕着他。母慈、妻爱、子孝,给了孟郊许多暖意,使这位愁肠百结的寒酸诗人,在温馨的家庭中解去了不少疙瘩。
孟母眼看儿子赋闲的日子越来越艰难了,长此以往,如何是好?因此,决定回义兴旧居去生活一段时间,以节省开支。孟郊再三劝阻无效,就让二弟服侍母亲前去。送走慈母后孟郊觉得在溧阳再没有什么可以牵挂了,于是他苦心地筹集到一笔资金后,收拾行装,决定前往长安同韩愈、张籍相聚,商量谋生之计。在《借车》一诗中,他用浅近的语言,白描的手法,叙述了当时的家境和心态:
借车载家具,家具少于车。
借者莫弹指,贫穷何足嗟。
百年徒役走,万事尽随花。
就这样,孟郊离开了工作、生活五年的溧阳。溧阳的五年,也是他一生中发生重大转折的五年。挫折,给他忧伤、困惑,也促使他清醒、感悟。在错综复杂、情薄如帛的氛围里,也就多了几分洞察力、穿透力。孟郊更成熟了,他的诗作也更有深度了。
元和六(806),孟郊在韩愈、郑余庆的推荐下,到洛阳任河南水陆转运从事,试协律郎,居住在洛阳立德坊。唐元和九年(814)三月,聘为兴元军参谋,试大理评事。在赴任途中,八月十九,暴卒于河南阌乡(今河南灵宝县)。这使诗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