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家科书法作品赏评
|
自然的形式包含着丰富绚丽的内容,以简易的现象深刻地表现个体生命文化的独有特征,是不容易达到的境界。在对刘家科先生书法和散文的赏析中,我们看到的是刘先生驻足于平淡与自然之间高雅纯正的个人志趣和静穆悠远的美学追求。 心中静气 笔底波澜 □王俭廷 刘家科是一位作家,也是书法家,在文化艺术界久享盛誉。 这年头,能同时在诗文书画领域飞翔并抵达一定高度的艺术家并不多见。书画家大多“文化贫血”,不懂诗文,又忙于奔波市场,不肯潜心读书;而许多才华横溢的作家精于电脑敲字却拿不动毛笔,就连他们的硬笔字也令人汗颜。唐代张怀瓘在其《书断》中说:“文章之为用,必假乎书;书之为征,期合乎道,故能发挥文者,莫近乎书。”这是对以汉字为载体的中国文化和书法艺术之“合乎道”的最简洁的阐释。不过,那时尚未发明电脑,否则,作为国粹的书法或许早已断流矣。 我与刘家科虽未谋面,但他勤于著述,又擅书法,使我非常敬重。他的散文集《乡村记忆》是我喜爱的作品之一。他把华北平原上那个小村昨天的故事表达得真挚深刻,感人肺腑,那是他心中的珍宝,是一道渐渐远去且令人怀恋的乡村盛景。他能在繁忙的政务之余勤奋精进,临池不辍,几十年不移其志而终有建树,这比那些单凭腕力直取的书写者更容易接近书法的本源。他那深厚的文化学养、丰富的生活阅历、开阔的艺术眼界,以及他的处世态度、他的性格、他的悟性,造就了他的书法好看耐读的审美内涵。这又一次说明了自古迄今中国书法的“非专业性”,才使书法艺术有了生生不息、不断演进的节奏,也说明了文化学识之于书法的极其重要性。 因此,我们可以说,书法之为艺,确乎其难也。如果说一位作家可以虚构故事,用文字“煽情”,如果说一位画家可以用色彩来“藏拙”和“说谎”,那么,书法家却只能在黑与白构建的世界里寻求自己的表演舞台,在点线之中求得性情的自由。书法,简直就是宣纸上的芭蕾。书为心画,书以达情,书法在本质上是一个人心灵的流淌,它取决于书法家的内心生活质量和扎实的基本功。刘家科的成功,恰在他身处官场却不求闻达,不为经济大潮所左右,并能在闹中取静,繁中求简,忙中求闲,始终坚守一颗宁静的心来对待生活和艺术。不哗众取宠,不追风媚俗,书风真实、坦荡、质朴、淡然、亲切、精彩,和他的文学作品形成统一的风格。读其书法作品,会感到一股静气扑面而来,在笔墨的安澜之下有着情感的波涛汹涌。他的书法以行草见长,取法欧柳,尊崇二王,甚至隐约可见黄庭坚、赵孟兆页、文徵明、王文治等人的身影,然而又是属于他自己的独抒性灵之作。从用笔上看,他擅施中锋圆笔,兼以方折、圭角,故能圆而不滑,柔中带刚,于静中求动,灵活多变,宕荡多姿。尤其是在随心所欲的书写之中,能自觉把握行笔速度的缓急和提按的轻重,其顺逆转折之变无不体现出一定的节奏和韵律;字与字之间的牵连、映带、穿插、呼应、避就关系,促成了总体气势的连贯和丰满;而点画之间的参差、错落、疏密、偏侧、奇支斜,又体现出细节的精微和灵妙。其小幅书作,或如静湖涟漪,或如清溪越滩,整幅字宛如一群活泼可爱的禽鸟和鱼虫。其大幅书作,又如同长河奔涌,一泻千里,从中分明可以看出他激情奔放时的不可遏止,甚至是其喜怒之情的尽情宣泄。他的一些大字,则多以钝笔写出,拙中求巧,势如危峰阻日,孤松一枝,巍巍然呈现出一种稳健而沉重的美感。笔为心役,墨由笔出,他对用墨的枯润浓淡也十分讲究,既能“留”得住,又能“泼”得开,充分发挥了墨的性能。 在此,我想顺便提及的是,多年来,在我们的书法作品中所呈现出的一种浮躁之气、污浊之气、狂怪之气、萎靡之气,虽非主流,却破坏力很大。加之媒体不切实际的炒作和理论家不无偏执的误导,使这些“非书法”作品获誉多多。这正应了宋人戴复古的诗句“近日不闻秋鹤唳,乱蝉无数噪斜阳”。相反,像刘家科这样根植于传统文化而又充盈着文静之气、清新之气、朗润之气、豪爽之气的书法作品,却往往被误读、冷遇,一如山中寒梅之“寂寞开无主”。刘家科的书法,一扫书坛的颓败积习,正本清源,回归传统,充满赏心悦目的现代气息,因而有着迫切的现实意义。
上一页 [1] [2] [3]
|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世界人物库,古今中外人物资料 刘家科简介,介绍,生平事迹 图片照片
有关作品刘家科书法作品赏评详细资料
|
上一篇文章: 刘家科谈散文 村庄:延续不老的人文香火 |
下一篇文章: 刘家科:贴近生活比什么都更重要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