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家科书法作品赏评
|
其灵府无程,致使笔墨不减元常、逸少,只是俗人耳。”是的,这说明一个道理:书法所反映的除了作者精心锤炼的技术层面的东西外,更重要的是艺术家的精神境界,而这又取决于作者的文化修养、审美能力。一个书法家,没有高尚的人品、高深的文化修养是不行的。而刘家科先生的学识、文采以及他在社会活动中的修为都是他把艺术推向高境界的基石,有了这样的基石,加之不懈的努力,他的书法艺术创作一定会在一次又一次的蜕变中不断地完善和提高,形成属于自己的艺术风格,进入玄妙奇逸的高境界。 愿家科先生在本色而自在的挥洒中实现自己的艺术理想。 发纤秾于简古 寄至味于淡泊 □许 海 “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是苏东坡评论韦应物、柳宗元诗歌时所说的话。有诗云:“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诗歌创作的原则与绘画笔法、书法点画的要求在根本上相通,都以自然天成、本色清新、以形传神、含不尽之意于言形之外为上品,所以,苏东坡对于诗文的理论主张,运用于绘画与书法也十分恰当。 以苏东坡的艺术法则来欣赏刘家科先生的散文和书法,我有诸多启示。在刘先生的《乡村记忆》《沙漠那边是绿洲》等散文集中,我们很少看到动人心魄、惊天动地的重大事件或大的波澜起伏,更多的只是看到在也许不那么优裕的现实中生活的人们嬉笑怒骂的情感变迁,听到原汁原味的、尽量不加修饰的俚俗生活话语,领略到“华北平原上那个小小的村庄”古朴而宽厚的乡村生活画卷。作者经常是用最接近生活的语言,甚至“土得掉渣冒烟的文字”,让读者直接接触到原生态的生活内容,以尽可能短的距离实现作者心灵与读者心灵的沟通,使读者感到虽品淡茶却风味醇厚,虽饮薄酒却回味悠长。 作者的散文有自己明确的创作理论,作者自述:在散文中,“只是力求在平淡的生活片断中有浓缩的社会内涵,平缓的文势下有涌动的情思,平静的叙写中有深长的韵味,平实的构思里有潜在的思想容量”,为此,顾不上冒着可能一不小心就走向“平庸”或“平白”的风险。由于作者把眼光锁定在比主观想像更丰富的现实生活——注重“记录”其中有审美价值、认识价值或情感容量的生活片断,因此,散文作品中虽然少了令人目不暇接的想像,少了五彩缤纷的虚幻,少了色彩浓厚的主观按语式的“文化升华”,却在对场景的描绘与冷静的“记录”中,包含了作者的选择、评判、感知方式和独特眼光,渗透着自己的审美观念和价值取向,经常让人感到作者在对真实生活的记录中,在对故乡人一颦一笑、或喜或忧的把捉中,不知不觉就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文学和审美的散步。在一些比较典型的文章,如《骂街》《吹牛》《闹洞房》《收麦》《卖菜》中,我们明显感受到了这种特点。“个性产生魅力”,这些在选材、体裁、语言等方面的个性特点催生了作者散文的魅力,也逐步形成作者自觉追求的“平淡自然”风格。多年以来,作者就是这样平静地把自己生命的珍藏和情感的片断返璞归真地和读者分享,在以“平淡自然”为目标的散文艺术道路上前进。 美国前总统林肯说过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每个40岁以上的人,都应该对自己的面孔负责。”意思是说,每个成熟的人要形成相对稳定的个性特点,以统一的个人风貌展示在社会和他人面前。这个面孔是内在统一的,同时又是外在多样的。对于刘家科先生来说,“平淡自然”是作者的散文“面孔”,同时,书亦如同其文,作者的面貌和生命力量也在他的书法艺术领域得到了展示。刘家科先生多年潜心研习书法,出版了《刘家科书法作品集》。刘先生的书法作品宗法二王,同时吸收了欧柳诸体的长处,作品多以章草、行草出现,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了飘逸率性、自然洒脱的风格。 如同散文是作家隐秘心灵的反映,是作者生命力量和文化追求的“对象化”表现那样,书法也内在植根于书家的性情,蕴涵了书家对外在世界的理解和感悟。文学创作应物斯感的灵性、文学评论思维体操的悟性,感性和理性结合凝结出的个人素养成果,都凝聚在作者的书法创作中。因此,作者的书法作品虽然是信笔写来,但“点画之间皆有意”,作者在对一点一画、一俯一仰,一虚一实,一连一断、一顾一盼的处理中,在对结构布局的把握中,甚至在对书写内容的选择中,包含了作者超于点画之外的生命意趣和自然灵动的审美追求。古人评书时曾说:“予尝历观古之名书,无不点划振动,如见其挥运之时。”在对作者抽象线条的观照中,我们能感受到尺幅之上跃动的节奏和韵律,在对作品细部和每个字的筋、骨、脉、肉、皮的赏析中,体会到的是作者的个性和本色,使人想像作者的“挥运之时”究竟是何种情景。 结合刘家科先生的文学和书法看,书法在相当程度上汲取了文学的滋养,这固然由于艺术门类的相通,但在我看来,这种贯通更是由于个体生命力量在不同方面的统一表现,如同书家所论那样,虽书法各体不同,但“心手会归,若同源而异派;转用之术,犹共树而分条”,个性生命力量会在不同字体、进而在不同艺术领域展现出来。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刘家科先生的散文风格不是作为书法风格的原因,而是作为另一原因的共同结果而出现的,如果有第三个领域,这种风格也仍然将体现出来,只是在表现形式上不同罢了。这种别具特色的“个性生命文化现象”,也许接近于林肯说的每个人需要对他人和社会负责的不同“面孔”吧。 东坡先生在《给侄儿信》中说:“大凡为文,当使气象峥嵘,五色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以平淡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世界人物库,古今中外人物资料 刘家科简介,介绍,生平事迹 图片照片
有关作品刘家科书法作品赏评详细资料
|
上一篇文章: 刘家科谈散文 村庄:延续不老的人文香火 |
下一篇文章: 刘家科:贴近生活比什么都更重要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