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丰富实用的古今中外人物库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按拼音检索 >> L >> 刘家科 >> 正文

 

刘家科书法作品赏评

笔墨与文章相映生辉
  □陈建功
  作为一个知名的散文家,刘家科的《乡村记忆》《沙漠那边是绿洲》等散文作品,使我们领略了乡间俚俗生活的风韵情致,欣赏了“华北平原上那个小小的村庄”古朴而宽厚的乡村生活卷。今天我们又得以领略刘家科的书法,既出意外,又在意中。刘家科在繁忙的政务工作之余,勤奋精进,既创作不已,也临池不辍,几十年不移其志而终有建树,正向“诗书双绝”的道路上勇敢迈进。以我粗浅的感受,刘家科的书法在相当程度上汲取了文学的滋养,这比那些单凭腕力直取的书写者更容易接近书法的本源。他深厚的文化学养、丰富的生活阅历、开阔的艺术眼界,以及他的处世态度、他的性格、他的悟性,造就了他的书法独具个性的审美内涵。特别要指出的是,在他的书法作品中,有一些抄录他自己的散文章句,笔墨与文章相映生辉,更凸显了文人书法的多重艺术魅力。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里,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浸润融会,自古一家,诗书画俱佳的文人,历朝历代比比皆是。在大师们笔下,不论是文章还是丹青,都显示了深厚的文化底蕴,镌刻着高超的秉赋才情,反映出峻洁的人格魅力。艺术是相通的,正像古人所说,“应会感神,神超理得”。有文学的根基,书画的挥洒里就浸透着丰厚的内涵和高雅的境界;有书的修养,文学的形象中就蕴涵着更丰美更和谐的境界。时代的发展需要、建设和谐文化的神圣使命,正激励广大作家登攀思想和艺术的新境界。而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对古往今来艺术精粹的借鉴,从来就是优秀文学人才养成的必要条件。因此,“刘家科书法展”的举办,对于展示中国当代作家的艺术境界,鼓舞广大作家、文学工作者向传统文化探胜求宝,兼收并蓄,对广大作家和文学工作者道德的完善、情感的养成和艺术修养的提升,具有积极的意义。
  
  本色而自在的挥洒
  □冯宝麟
  如今是书法艺术越来越独立于实用性书写、书法创作越来越“技术化”的时代,加上展厅对造型艺术作品的“规定性”要求,使当代的书法创作失去了它作为传统艺术形式原有的生态基础。人们大都在先贤经典的点间寻找着实现“自我”的机缘,而忽略了这种“自我”是本色的还是刻意“制造”出来的这一根本性的问题。在这样一个大的时代文化背景下,刘家科的书法创作——那种本色而自在的挥洒便具有了超出艺术作品本身的另一重意义。
  在过去,书法有着雄厚的社会基础。那时,所有识字的人都离不开笔墨,离不开书写,“不管他们是官居宰辅还是长为布衣,是侠骨赤胆还是蝇营狗苟,是豪壮奇崛还是脂腻粉渍,这副笔墨总是有的”。这是余秋雨先生《笔墨祭》一文中的话。一掬清水,一块墨锭,细细地研来,或在晴窗下或在烛光里,搦管挥写,是前辈文化人很经典的生活场景,他们或许没有多少人想当书家,但写好字的理想总是有的,这朴素的愿望便令很多人的书写具有了经典意味和审美功能,具有了艺术性,实用性的“书写”变为具有审美追求的“书法”。自然而然、自由自在是这一艺术形式创作的一大特征,而这样产生的作品,更多地袒呈了书写者的文化情怀——即相对独立的书写理念和审美理想。刘家科作为一位作家,一位很有社会成就的文化人,他在勤于笔耕、忙于事务的间隙,钟爱着书法这门艺术。他的这种近乎“余事”的创作很接近于传统文人的路子,少了几分刻意雕琢出的精致细腻,多了几分自在挥洒的平淡和朴实,这与他极具乡土气息的文学作品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翻开刘先生的作品集,质朴的气息便迎面而来,这对于看惯了当代展览的人来说不无“隔膜”。然而,正是这种别样的创作方式以及由此产生的别样风格,让我们能够藉此回味书法这门传统艺术形式最原始的、最本真的存在形态。也就是说,刘先生这种带有“非专业”色彩的创作会给人们很多启发:关于艺术本质的、关于美的、关于创作机制的……刘先生的书法是文化人的书法,是他文化、文学沃土上长出的又一片别致的风景。“书者,心也”。书之可贵,在于它以抽象的笔墨再现创作者的精神面貌、审美情趣乃至人生经历、生存环境、个人品性。清人《砚山斋杂说》中记录:“黄鲁直云:老夫之书本无法也,但观世间万缘,蚊蚋聚散,未尝一事横于胸中,故不择笔墨,遇纸则书,纸尽则已,亦不计工拙与人之品藻……”这就是文化人的创作状态,挥毫运墨,直抒胸臆。想来刘先生的创作也当在此状态中。
  从作品集便能看出刘先生对书法倾注的热情和精力,没少下临池的苦功,但他的书写并没有为古人的经典左右,是属于思想的而非技巧的。所以,他写的字是他心中的字而非古人碑帖上的字,是真正的“心”。更具有启示意义的是,他的创作不仅仅是对技法的精熟操作,更重要的是对作品气息的整体把握,是对创作内容文学意义的体现。当我们细细研读这一点时,便会真切地感受到。这也是刘先生不同形式的作品具有不同气息的根源,这也就使得他的作品避开了机械的重复,避开了单调和乏味。
  刘先生的榜书,是其创作中的一个亮点,如作品集首页的“龙”字,结体宽博,用笔沉雄,运墨华滋,给人一种浑莽大气、圆融无碍的美感享受。另外,像“佛”字的厚重,“华”字的朴实,“寿”字的谨严,“春”字的灵动,各有妙处,既体现了作者驾驭笔墨的能力,也反映了作者的气度和胸襟。
  在他的作品集中,有一些抄录自己散文的作品,大都洋洋洒洒,或追求抑扬顿挫的节奏韵律,或追求古藤垂壁般的倨傲奇崛,或凝重或飘逸,笔墨与文章相映生辉,更凸显了文人书法的多重艺术魅力。
  宋代的大文人黄庭坚在其《论书》一文中说:“学书要胸中有道义,又广之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若

[1] [2] [3] 下一页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世界人物库,古今中外人物资料 刘家科简介,介绍,生平事迹 图片照片

有关作品刘家科书法作品赏评详细资料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 人物资料查询方法:你可以按拼音字母检索的方法查询,也可以按分类列表查看的方法查询
  • 人物字典  A B C D E F G H J
  •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