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刘家科散文集《乡村记忆》
|
朱小如
有人说如今是“散文”的时代而不是“诗”的时代,我想这里面的含义不仅仅只是因为散文写的人多,读的人多的缘故。更重要的是散文相比较而言没有那种讨厌的“诗,言志”的贵族气和说教味,容易进入平常人的心里。读刘家科散文集《乡村记忆》,更加深了我这方面的感受。 许多年来,我们读到的散文太多沉甸甸的历史文化传统,太多高山名川的雄伟壮阔,太多时代风云的波澜起伏,太多伟人、哲人式的格言警句。相比刘家科的散文,他大都着笔于乡间俚俗的平凡事和平凡人,如《洗面筋》、《蒸喇古》、《旋饼》写的都是记忆中土得掉渣的北方农家饮食,如今这样的北方农家饮食因了各种各样的原因而消失,也有流传到现在的城市里,但却没有了当初的乡间风味和那一份独有的农家温馨。又如他笔下《大懒》、《传九》、《老根》这样一些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乡间俗人,读来倍感熟悉、亲切。一般地说,平常性的生活和平常人的内心或许没有太多的东西可以引发人们足够的书写和阅读兴趣,但是,作者写了又能让读者觉得新鲜,觉得不那么平常。我们常常说美在于发现,而我们也常常就容易忽略了平常生活中的朴素之美,刘家科的散文让我们觉悟到如今自己对日常生活感受力的缺失和艺术审美力的疲惫。 我特别喜欢刘家科《骂街》和《吹牛》这样一种描绘乡村生活原状态的散文,毫无夸饰的语言叙事背后流露出的是乡村生活的自然质感。平常人以吹牛来实现自我的精神解嘲,又怎么能求全责备呢。所以,刘家科才会写到“当吹牛处于原始状态自然生成、自由生长时,是村里人精神生活水乳交融的组成部分,虚也罢,假也罢,俗也罢,劣也罢,”只要“于己无害,于人无碍,不管怎么吹,这种行为总有几分可爱和特别的妩媚。”也许就因为刘家科的散文始终保持着这样一种“低调”的写作姿态,使我们读着感觉特别的宁静。 俗话说凡事开头难,写文章更是如此,读刘家科的散文却好似举重若轻,如《大懒》的开头这样写道:“村子里再也没有比大懒更懒的人了。提起大懒,人们都会说出一串他的懒故事。”如此轻易和自然而然地就启动了下面的叙述,不能不说有其独到之处。这显然也不单纯是写作技巧的问题。所谓能做到天然去雕饰,必是生活的厚积而薄发。 天然去雕饰,另一层深意似乎更在于写作不一定非要把生活中的“小事”拔高到“大事”才好,不一定非要将“意思”升华到“意义”才过瘾;更不一定非要把文章写死、做绝。
|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世界人物库,古今中外人物资料 刘家科简介,介绍,生平事迹 图片照片
有关作品读刘家科散文集《乡村记忆》详细资料
|
上一篇文章: 这样的乡村、这样的“慢” |
下一篇文章: 刘家科谈散文 村庄:延续不老的人文香火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