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装帧素朴的《乡村记忆》,一口略带河北衡水口音的普通话,这就是记者10月26日下午电话采访本届鲁迅文学奖优秀散文杂文奖获得者刘家科时的全部印象。而就是这本散发着泥土芳香的散文集,与韩少功的《山南水北》、南帆的《辛亥年的枪声》、裘山山的《遥远的天堂》一起获得了本届鲁迅文学奖优秀散文杂文奖。对于这次获得鲁迅文学奖,刘家科说:“首先不是惊喜,而是引发了我对散文创作的再思考。它给我今后的创作画了一条底线,给我更多的是一种压力。”
接受记者采访时,刘家科刚刚坐上衡水赴绍兴的火车,他要亲自去鲁迅的故乡领受这个奖。回顾当初创作《乡村记忆》时的情形,自称“当了10年农民”的刘家科透露,文中所写的就是自己和周围普通老百姓的生活,这种生活都是很真实和朴素的,并不是自己创造的生活。“在我看来,老百姓的生活比作家的想像更精彩,通过对普通人生活片断的描述,里面渗透着我的眼光、感受、思索、追求和审美趣味。”刘家科说,这种写自己和周围老百姓生活的创作是没有任何功利目的的,更没想过评奖的事。对于这次拿到鲁迅文学奖,他心里似乎透露出一丝的不安,这不仅来源于他对鲁迅文学奖的仰望,也来源于他的朴实。他说:“获得鲁迅文学奖,当然是专家和读者对我的一种青睐,我非常感激。但拿到这个奖,对我来说首先不是惊喜,更多的是引起了我对今后创作的再思考。我觉得,鲁迅文学奖给我今后的创作画了一条底线,我以后的创作更应该以此为新的起点向上更进一步,而不能在它之下。它给我的更多是一种压力。”
从《乡村记忆》中可以看出刘家科一贯的创作风格,写小人物、小事件,平淡自然、尊重生活本质的东西,不虚张声势,没有波澜壮阔和刻意营造。刘家科说,这并不是自己刻意追求的东西,而是自己感知生活的一种自然流露。“我自己当了10年农民,农民是最讲求实际的,在他们的生活当中,很少有虚假的东西。但农民不是没有想像力,他们在生活中有很多创造,这是躲在书房里的作家永远也想像不出来的。”目前刘家科在衡水市委工作,可他每年依然要回到农村去,而最大的乐趣就是与农民们拉家常。因此,说起自己当前的创作情况,刘家科说,近三四年,主要还是写农村生活,但不光是以散文的形式,还有报告文学。他透露,他创作的报告文学《大爱无疆——林秀贞采访手记》刚刚获得了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今后,他会更多地创作一些报告文学作品。
对于今后的散文创作,刘家科说,肯定还会坚持写,因为自己觉得还有很多东西要写。至于创作计划,他却表示,自己一贯的看法就是“创作没有计划”。在他看来,好作品是计划不出来的,而计划出来的东西往往是靠不住的,“优秀作品只能是一步一步脚踏实地地写出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