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东吴与其进行第二次合作,正是进取的良机,赵云就曾劝谏刘备应“早图关中”。可是刘备念念不忘复仇,被个人义愤冲昏了头脑,听不得不同意见,坚持错误决策,并自负征吴必胜,看不起陆逊,结果被火烧连营。
刘备毕竟是少有的英雄,遭此失败后,他立即回归核心,与吴议和,并在临终前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这是刘备以天下为公的内心表达,也显示了儒家“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思想对刘备的影响。刘备举国托孤,“心神无贰”,在中国历史上是仅有的一幕,受到后世史学家的高度赞扬。有人狭隘地认为这是刘备在玩弄权术,问题是,刘备一生没有任何恶行,那么一些人猜度出来的这个“伪君子”到底伪在哪里了呢?
诸葛亮坚持“汉贼不两立”的定位,矢志北伐,可惜“出师未捷身先死”,享年仅54岁,而只比他大两岁的司马懿却活到73岁,真是“中原逐鹿不由人”(温庭筠《过五丈原》)。更加不幸的是,他所培养的两个接班人蒋琬、费在继任CEO的18年中不思进取,实际上已放弃了刘备“攘除奸凶,兴复汉室”的理想,采取保守策略,得过且过,造成人才断层,以至“心存汉室”的姜维担当营销总监时,只能强制一批暮气沉沉的老将随他再举“讨贼兴复”的事业。
有人把蜀汉过早亡国归咎于姜维穷兵黩武,这是一种伪逻辑。直接导致刘禅不战而降的是蜀汉大臣的思想早已动摇。两汉三国时社会上盛行谶纬之学,刘备在世时益州就有一个名叫周舒的学者解读“代汉者当涂高”这个流行于汉末的神秘预言是指“魏”,在私下流传颇广。有个叫张裕的官员散布谣言说刘备得益州九年后就会失掉,被人告密,刘备果断将其斩首,并说:“芳兰生门,不得不锄。”但刘备、诸葛亮死后,蜀汉领导人对这种扰乱思想的“邪教”迷信言论放松了控制,杜琼、谯周等高层管理者大肆传播蜀汉必亡为“天意”,什么汉朝官吏名称都称“×曹”,如功曹、属曹等;刘备的名字意思是准备好,而刘禅的名字之意是“当授与人也”。结果当邓艾进逼成都时,满朝大臣都想逃跑,不想战守,只有谯周指出不如早早投降,竟然是众人响应。其实当年刘备围攻刘璋时是颇费周折的,而如今邓艾孤军深入,若刘禅坚守待援,号召发动人民战争,再得姜维与东吴派援兵回击,入侵者不难被全歼。可惜历史的选择令人匪夷所思,怪不得汉军接到刘禅投降的消息时,“莫不奋激,以刀斫石”。
所谓“上下同欲者胜”,定位,需要所有人员同心同德,各项运营活动相互配称,形成一致性的营销方向。蜀汉君臣背心离德,思想混乱,将士在前线拼命,后方却乌烟瘴气,白白辜负了一个绝好的定位—40年后,匈奴刘渊起兵反晋,还认为“人心思汉”,重新打出汉家旗号,并追尊刘禅为孝怀皇帝。当然,这个定位此次是以一种扭曲的方式出现,且由于配称不一致,刘渊建立的前汉虽然把晋灭掉了,也只能是昙花一现。 人民心智中的褒刘贬曹
刘备一生坚持理想而壮志未酬,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具悲剧性的英雄之一。他的事业没有成功,但从心智的角度讲,他打造了一个穿越千年至今仍独具魅力的卓越品牌。他最大的对手曹操则被人们视作“白脸奸贼”。近年来为曹操“翻案”的人不少,其实对曹操的评价并不存在翻案的问题,在《三国志·武帝纪》这部正史里,“太祖”本来就是一个英雄,他们想要翻的,是人们心智中对曹操的定位。那就要搞清楚,为什么《三国演义》要拥刘反曹呢?
有人认为刘备是占了身为“皇叔”的便宜,所以被当作正统。这实在是浅薄的观点。刘备与东汉皇族的关系非常疏远,像刘表、刘璋和曹操的著名谋士刘晔的“汉室宗亲”身份都比他牛得多,他的同乡刘放也成为曹操的手下,所以刘备虽然为刘邦后裔,但这种关系在当时并没啥大不了的,刘备在平原时,就有一个叫刘平的地主分子,毫不给“帝室之胄”这个招牌什么面子,看不起刘备的成分,“耻为之下”,派刺客来刺杀他,刺客却在刘备这里受到前所未有的待遇,不忍下手,便“语之而去”。由此可见,刘备的“以人为本”是真诚的,这才是他深得民心、建功立业的根本原因。
刘备旗帜鲜明地将他“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昭告天下,是在公元208年(建安十三年)曹操南下,刘备率军撤退,荆州人民跟他走的有十几万,拖家带口,大军一天只能走十来里,部下劝刘备快走,他说:“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历史学家认为,这可能就是“以人为本”一语的最早出处。
反观曹操,阴险狡诈,劣迹昭彰,虽然重视人才,但对待普通百姓下手狠毒,视作草芥。曹操为报父仇征徐州,迁怒于当地人民,竟“坑杀男女数十万口于泗水,水为不流”,“鸡犬亦尽”。官渡之战,曹操坑杀袁绍降兵达7万余人。后来他将这种屠杀政策法制化,规定“围而后降者不赦”,大搞军事恐怖主义,以瓦解敌方的抵抗意志。正是曹操残暴的名声,才让荆州人民选择了跟随刘备。曹操消灭政敌,往往夷人三族,连腹中子也不放过。刘备则只对当事人,不搞株连,且待其家人一如平常。若论文明水平,谁高谁下,不是很容易判断吗?
曹操更开“篡位”模式之先河,虽然他并未称帝,但也如“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一样,故时人即定位其“名为汉相,实为汉贼”。曹操是以残忍好杀来慑服人心。尤为恶劣的是,曹操虚伪矛盾的定位造成当时士大夫的郁闷屈抑、人格分裂,口颂“君君、臣臣”、三纲五常那一套儒家理想主义,实际上行的却是“明哲保身”、趋炎附势的现实主义,否则就要被曹操认为是忠于汉而予以无情清洗。由此不言国是民生而崇尚老庄、空谈玄理的“清谈”之风渐起。再经司马氏如法炮制曹操的模式,儒家阳刚的一面被进一步压制,终于导致清谈误国、五胡乱华的浩劫。从大历史的角度看,说曹操是阉割儒家理想主义的千古罪人恐不为过。
当然,曹操的政治、军事和文学才能十分杰出,但这些并不是对历史上的政治人物盖棺论定的主要标准。今天许多历史学家认为曹操功大于过,是他统一了北方。其实这不过是以成败论英雄而已。没有曹操,袁绍仍可统一北方,曹操在官渡险胜袁绍后,花了七八年时间,用阴招挑拨袁绍的两个儿子袁尚、袁谭自相残杀,才进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