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则徐赠字后,梁家祖先就将字拓在了家祠的墙上
点击浏览更多最新图片
节字还能看到一些
近日,本报以《七旬依伯建了个“林则徐”网站》为题,报道了福州74岁的老人彭望涛办网站,并收集这位民族英雄史料的报道。省收藏家协会梁桂元副会长来到本报报料说,在福州市城门镇梁厝村一处古民居的墙壁上有一些书法格言,上面有“林则徐的字、谥号,及“手书格言”字样,应该将照片送给"林则徐"网站。主持人经过实地探查,发现书法格言背后还有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日前,当主持人在梁副会长带领下,沿着村路走进梁厝村时,很快就看见一座老式木房子耸立在草丛里。小小的院子里长着青草,一口古井和几张石凳掩映在草木之间。梁副会长一边上去敲木门,一边回头告诉主持人:“我叔叔在屋里呢,这房子已有成百年的历史了,现在就他一个81岁的老人家住。”
开门的是梁敬齐老先生,衣衫朴素整洁,气定神闲。他就是屋主,听说了来意,把主持人让进屋子。一进门,就见墙上墨痕斑驳,共有3幅格言,每幅三四米高,一米来宽。笔墨自然,错落有致。三个字幅的小字分别写有“林文忠公手书格言”、“林少穆先生手书格言”、“谨录林少穆先生格言”,而林则徐字元抚,又字少穆、石磷,谥号文忠。此外,墙上还有大字“忠”、“廉”、“节”、“义”。“手书”两个字引起了主持人的兴趣。
梁老先生给主持人讲起墙上格言来历。梁家的先人曾与林则徐有交往,林则徐前后送了好几幅字给梁家的先人,这些字作为传家宝传给梁敬齐的父亲手里。梁敬齐的父亲为了警示后人,决定把格言临摹在家中墙壁上,做为家族的座右铭世代相传。梁敬齐清楚地记得,1938年11月,那天家里过节一般热闹极了,来了许多客人。父亲把全家上上下下聚集一起,按辈分长幼在家里的大厅排好,行礼读家训。然后慎重地拿出家传的林则徐赠送的字幅,请当地的一位中过秀才的私塾先生,依照林则徐的真迹上面的字体,一点一划临摹写到墙上。那时梁敬齐只有十多岁,记忆中这是梁家一个重要的日子,私塾先生写“忠”、“廉”、“节”、“义”等大字时,手中的毛笔和他的个子一样高,墨水用大水桶装着,在墙上临摹了一整天。当时,10多岁的他只是觉得,这位私塾先生写得跟林则徐写的字真像。
1950年,这栋房子被征用为粮仓,墙上钉满了木板。60年代,梁家的人将家里的字画全部烧毁,烧了一整天,那些字画就包括那些林则徐的真迹。而这屋子因为正用做粮仓,墙壁用木板挡着,墙上的字才得以幸存。1984年,粮仓拆了,这房子便又归还给梁家了。房子归还回来,梁敬齐拆卸木板,发现墙上的字还在。
既然不是林则徐的真迹,那么这一临摹的作品有价值吗?主持人采访了福建省诗词学会秘书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陈永先生,他曾实地见过这些格言。他说,从墨色和墙壁剥蚀程度来看,是一件难得的古物,在福州古民居中被发现实属罕见。从内容上看到,书写者明确说是临摹林则徐手书。从书法角度看,这位书写者有扎实的书法功底,他临摹林则徐的手书,属于“高手临摹高手”,使这些书法格言具有历史价值、观察价值、研究价值。
同时也要指出,这些字在神韵、法度方面,较林则徐的真迹有很大差距,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在墙壁上书写,不可能像在宣纸上写的好,书法水平打了折扣。第二,书写者达不到林则徐的书法水平。但这些书法作品说明了在福州民间,对林则徐这位民族英雄的敬仰,已经深入人心。
栏目主持 李帅 王浩志 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