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抵达中国西北边陲的霍城,我们是辗转几千公里,用了将近一天的行程。
吸引我们走遍中国《边城故事》摄制组不辞辛苦、不远万里来到霍城的是一个生活在百年前的特殊人物。这个人为了在东南海疆抵御外侵,不畏英国列强的坚船利炮,成为世人敬仰的英雄。可是,一夜之间他又被贬谪,从东南海疆发配到了遥远的西北大漠,他就是禁烟英雄--林则徐。
赖洪波是当地研究伊犁地方志的学者,他告诉我们,鸦片战争之后,林则徐被发配到了惠远镇,那曾是乾隆皇帝册封的新疆都会。惠远就位于霍城的西边。在他编著的《伊犁史地文集》一书中,有一条前往惠远的线路。
翻看此书,我们惊奇的发现,那条路线在林则徐的日记里也多次提到。在流放新疆的路途中,他每走一段,就会作一详细记录。透过日记的字里行间,我们能够感受到这位从位高权重的钦差大臣,一夜之间沦落为谪客时的无奈。
事隔一个半世纪后,我们试图找寻他流放霍城的故事,于是便追随他日记中的足迹前往惠远古城。
沿着林则徐日记中记载的路线, 一个多小时后,我们来到了他历尽艰辛抵达当地后的第一个歇息处。
对于这个如海一般的湖泊,我们早有耳闻,它是新疆最大的高山湖泊-赛里木湖。当林则徐面对这片浩淼如海的湖面时,他想到了什么? 是虎门硝烟时的壮举,还是驻守海疆时的威武?在近四十年的宦海生涯中,大海,记忆了林则徐太多辉煌而又辛酸的往事。
在流放途中,林则徐无论多疲惫,每到一处都会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尔后记录在日记中。在他到达赛里木湖时的日记中写到:闻土人言,海子中有神物如青羊,不可见,见则雨雹。
如今在赛里木湖居住的多数为哈萨克牧民,据说塞里木就是哈语"祝福"的意思.那么林则徐当年走访的"土人"是否就是哈族人呢?我们找了一位精通汉语的哈族人,他为我们引荐了一位当地最年长的老者, 老人今年已经85岁高龄.
我们应邀走进他的帐房.当我们提起林则徐的时侯,老人却不知道他是谁,而提起大青羊神灵,老人却显得十分激动。
老人讲述的大青羊传说几乎与林则徐日记中提到的如出一辙.他还告诉我们,在湖中还有一座十分神奇的小岛,关于它如何神奇,老人却避而不谈.
在林则徐的日记中也曾提及过此岛,岛上到底有何秘密,我们决定到岛上去看一看. 小岛就在赛里木湖的西边,距离岸边很近,大约只有一千多米.
登上小岛,我们看到的是杂草中孤零零矗立的一座破旧不堪的建筑.
第二天,我们告别赛里木湖,继续前往惠远. 按照林则徐日记中的描述,我们将途经一个曾令其留连驻足的地方,俗称果子沟。那么什么样的景致会让踌躇满志的林则徐,暂时忘却纷繁愁苦,在流放途中驻足观景呢?
或许是因为我们来的不是季节,果子沟并非如我们想象中是奇险绝境.而林则徐在日记中却感慨到:今值冬令,浓碧嫣红不可得见,二十余里中步步引人入胜.
从日记的字里行间,我们似乎看到了他那入神欣赏的神态,在当时他能有如此雅兴实为难得。从南方海疆一路走来,林则徐几乎无暇顾及沿途风光,为何来到果子沟却心情大开呢?
当我们驶离果子沟不久,便远远的看到一座尘土飞扬的城墙,林则徐流放的终点站--惠远到了。
穿过古城墙,我们搭乘一辆维族老乡的板车,随着车身
有节律的晃动,我们似乎体会到了当年林则徐走进惠远的感觉。虽然不再是骑在马背上威风凛凛的封疆大吏,而进入惠远就预示着,林则徐即将结束颠簸劳顿的流放生活。
惠远城内,为数不多的古建筑,仿佛在对今天的人们讲述着一段辉煌的岁月。1762年,乾隆皇帝为巩固西北边陲,定伊犁为新疆都会,并从内地调拨一批擅长涉猎的少数民族,驻兵屯田。之后不久便钦点伊犁将军,统领全疆的军政事务,当时的将军府就建在惠远。在此后的一百五十年间,惠远一直是新疆的军事政治中心。由于它地处偏远的西北边陲,方便管理,清政府又常常把被贬的官员流放到此,因而惠远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牢笼。
1842年12月10日,林则徐抵达惠远城,向伊犁将军报到是首要的事,这既是大清例律,更是流官最难熬的一关。
参观将军府是我们期待已久的,而对于林则徐来说,迈进这座庄严肃穆的门槛却是沉重而又辛酸的。
按照大清例律,"伊犁将军体制极尊,凡是到伊之流官,初次进见,长跪,命之乃敢起 ",而此例律对于林则徐这位原为封疆大吏,又曾任钦差大臣,更以禁烟抗英令人敬仰的民族英雄来说,也不例外。
布彦泰将军虽对林则徐十分敬仰,但身为受命一方的大使,专治皇帝的鹰犬,他负有监视以及管制流官的责任。
在林则徐到达惠远的第二天,他按照常规任命林则徐掌管粮饷处。久经官场的林则徐明白,这是一个闲职。
如长此以往,不效力朝廷,他就没有"赐还"的机会,那将意味着,他在远离家乡的西北边陲孤独的度过余生。
初到伊犁的林则徐百无聊赖,他经常到城南外欣赏伊犁河景。
伊犁河,是新疆最大的融雪型内陆河,它横跨中哈两国,自东向西流入巴尔喀什湖,全长1236公里。这条巍巍天山孕育的生命之源,却时刻威胁着惠远城。
从惠远城高高的城址看,第一任伊犁将军明瑞在建城之初并非没有考虑到伊犁河泛滥带来的隐患,他把惠远城建在了一块宽敞的黄土高坡上。而这位从京城负命来的将军,却没有考虑到新疆干燥少雨的地理环境,城内根本挖不出井,人们只好到城外的伊犁河边去取水。
林则徐身处逆境,却依然忧国忧民,得到布彦泰将军的逐步信任。在1844年,他们频繁出入惠远城的东门,两人之间似乎已经不存在巨大的尊卑差异。
专家提到的皇渠,是清代修建的最大水利工程,它为清代声势浩大的屯垦大潮,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从乾隆到道光年间近80年的时间里,历届伊犁将军都对皇渠进行了开发。它全长90多公里,灌溉农田62万多亩,仅民族英雄林则徐捐资修建的阿齐乌苏一带的水渠,就使得10万多亩荒地得到复垦。如今生活在惠远城里的人,提起林则徐仍满腹感激。
道光皇帝对林则徐在新疆垦荒屯田,十分赞赏,1845年,他决定重新起用林则徐,并封其为陕甘总督。布彦泰将军设宴为林则徐送行。席间,林则徐一番忠告之言,却引来满座惊愕。他说:终为中国患者,必俄罗斯!
林则徐离开惠远五年后,在赴广西的路上病逝。
而1871年,随着清朝的衰亡,惠远城遭到了前所未有的一场浩劫。沙俄出兵占领了伊犁,惠远城的房屋木料几乎全部被拆毁,这座乾隆时期百年繁华的老城,至此烟消云散。
会制作出来这个界牌,向中国国内推移了两公里. 伊犁将军发现这个问题以后,不予承认,所以他只能作为界牌而不是界碑。
当我们沿着来时的路走出惠远城,再次面对古城墙的时侯,不禁疑惑,伊犁将军明瑞为何要将新疆的军政中心建在边界。
在专家的解释下我们了解到,惠远古城曾位于新疆的中心位置,而是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将它推到了边界
清代晚期,沙俄疯狂侵吞中国西北边疆的领土高达50多万平方公里,《伊犁条约》的签订最终将中俄边界推到了霍尔果斯河岸。由此,新疆的军政中心--惠远,就暴露在沙俄的炮口之下。
告别惠远,也告别了林则徐曾经颠沛流离的一段人生。
当年面对沙俄的入侵,林则徐一直是忧心忡忡,这种心情一直贯穿在他的日记中。
这里是霍城的霍尔果斯口岸,是新疆和中亚各国通商的重要口岸,有着悠久的历史。林则徐流放霍城的近两年中,几乎走遍了这片土地,想必他也一定来过这里。不过也许他从未曾想到过的是,在他离开这里一百五十年后,这片让他深为忧心的土地已变得祥和繁荣,成为了中国西部最大的边贸口岸。
导演:张淑芳 摄像:张军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