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丰富实用的古今中外人物库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按拼音检索 >> G >> ge >> 郭文斌 >> 正文

 

乡村教育诗与慢的艺术——郭文斌创作谈

汪政 晓华

  郭文斌的短篇小说《吉祥如意》获第四届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奖,不妨就从这篇作品说起。在对这届获奖作品进行综述时,我对《吉祥如意》说过如下一段话:“郭文斌的作品最大的特色就是朴素、美丽、温情。他自《大年》以后创作了一系列短篇,从日常生活的民俗入手,尽可能地展示西北农村的民情、民风,展示底层蕴藏着的亲情、温馨与美好。《吉祥如意》是写端午的,从早上‘往上房门框上插柳枝’开始,然后摆供果、祭祀、绑花绳,一直写到五月、六月这姐弟俩上山采艾,在这一过程中,小说还穿插了其他如采香料、缝香包等民俗描写。郭文斌是将是它作为诗来做的,语言抒情、考究,叙述一唱三叹,恍若仙境的自然景色,其乐融融的家庭生活,清澈见底的童趣天地,与图案一样的节庆风俗,一起构成了一幅至纯至美的图,它展示出至今仍珍藏于民间的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由这种向往所支撑的日常生活中的人性之美,人性之善,这种近乎唯美的书写显示出郭文斌近期创作中的一种精神气质,即以宗教般的态度去礼赞美好的生活,这种写作方式确乎久违了,因为长期以来我们似乎已经习惯了以审丑的方式来对待我们的世界。”现在看来,当时匆忙中写下的印象式的文字依然符合我的判断。
  在《吉祥如意》之前,郭文斌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大年》。小说写的是过年,也是童年视角,从写对联起笔,明明与亮亮小兄弟俩给父亲打下手,裁纸、添墨、抻纸,比赛着背诵那些传统的吉祥的对子,然后是蒸馍、送灶、泼散(在大门口掷馍块分送孤魂野鬼)、贴对联、洗尘、祭祖、分年(给孩子们分糖果干货)、贴窗花、点灯笼、守夜、拜年、赶庙会……如果不是郭文斌如此娓娓地道来,我们真的恐怕不会再把童年的年味如此这般完全地回忆出来。再比如《点灯时分》,是写正月十五的。现在的正月十五,似乎都已移到了广场上,好像忘了元宵首先是在家里的。有谁还像郭文斌一样清晰地记得故乡的风俗,并如数家珍地将每一个细节认真地一一写出来,从他的笔下,我们知道那里是要用荞面来捏灯盏的,而且要给家里的每一个人捏,活着的和死去的,每人要捏两个,一个是大家都一样的,而另一个则要捏成各人的属相生肖,而且,不仅是人,家畜、农具、庭院、院子里的梨树,都要给它们点上一盏灯。灯是用藏在高处的麦桔做灯捻,舀上清麻油,如守岁时看着灯笼一样看着自己的那盏灯,点亮,熄灭。如果村里去年哪家死了人,乡邻们都要给那家送灯祈福。除了捏灯点灯,这就是吃完荞麦长面后的最隆重的献月神了。许多风俗恐怕已经失传,比如《呼吸》,它的主体是写水的,但是小说中对牛的描写让人揪心,在乡村,牛与人是怎样的关系?牛死了,也是要下葬的,叫“葬骨”,要扎纸,垒坟,跪拜,诵唱祭土文……
  郭文斌的这些作品显然承继了京派小说的一些传统,从废名、沈从文一直到汪曾祺,这是一个在二十世纪文学中虽不占主流却是绵延不断的文脉。沈从文自称是乡下人,他对中国农村特别是湘西的民风民俗了然于心。郭文斌是不是受到沈从文的启发?“边城所在一年中最热闹的日子,是端午、中秋和过年。三个节日过去三五十年前如何兴奋了这地方人,直到现在,还毫无什么变化,仍能成为那地方居民最有意义的几个日子。”(《边城》)《边城》为读者展示了这些节日民众图画,小说通过翠翠的眼睛看到了狮子龙灯、火筒粉火,一种近乎狂欢的大红大绿的场景。在废名的笔下,风俗节庆也得到细腻的描写,清明节上坟,河岸边“打杨柳”,三月三望鬼火,夜间挑灯赏桃花,隔岸观火“送路灯”等等,都给人年画般的清晰的乡村文化图景。至于汪曾祺,就整个是一位风俗画家,他说:“我对风俗有兴趣,是因为我觉得它们美。”(《谈谈风俗画》)这不仅是夫子自道,也说出了风俗画小说的共通之点,几乎所有的风俗作品都有些唯美的风格。这种美首先是风俗本身带来的:
  写成的对联房地上放不下了,房墙上挂不下了,明明就放到院里。不多时,就是一院的红。明明能够感觉得到,满院的春和福像刚开的锅一样热气腾腾,像白面馒头一样在霭霭雾气里时隐时现。大家看着满院红彤彤的对联抽烟,说笑,明明和亮亮幸福得简直要爆炸了。(《大年》)
  一方面则是置身于民众活动中人们的感受与想像:
  五月说磕头吧,二人就磕。天上的嫦娥就笑了,六月听见嫦娥在说,你看那个院子里有两个会磕头的灯盏。月神说我早看见了,他们一个叫吉祥,一个叫如意,说着,从她身边的篮子里抓了一把桂花撒下来,只见那桂花在空中呼地一下变成五彩花雨,飘飘洒洒,落在他们头上、身上、屁股上,直给屋子、院子、村子苫了一个花被面儿。接着,吴刚又把他手中的酒坛倾了一下,又有无数酒香的彩注从天而降,直把他和姐的小身子浇透了,也把整个世界浇透了。(《点灯时分》)
  不过,知性地与艺术性地描绘民俗风情并不是文学的最终目的。汪曾祺将风俗看作是一个民族集体创作的生活的抒情诗。他还说:“风俗,不论是自然形成的,还是包含一定的人为的成分(如自上而下的推行),都反映了一个民族对生活的挚爱,对‘活着’所感到的观悦。他们把生活中的诗情用一定的外部的形式固定下来,并且相互交流,溶为一体。风俗中保留一个民族的常绿的童心,并对这种童心加以圣化。风俗使一个民族永不衰老。风俗是民族感情的重要的组成部分。”(《谈谈风俗

[1] [2] [3] [4] 下一页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世界人物库,古今中外人物资料 郭文斌简介,介绍,生平事迹 图片照片

有关作品乡村教育诗与慢的艺术——郭文斌创作谈详细资料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 人物资料查询方法:你可以按拼音字母检索的方法查询,也可以按分类列表查看的方法查询
  • 人物字典  A B C D E F G H J
  •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