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丰富实用的古今中外人物库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按拼音检索 >> G >> ge >> 郭文斌 >> 正文

 

乡村教育诗与慢的艺术——郭文斌创作谈

术是不是也要为速度而奔波甚至牺牲自己基因级别的美学特质?更重要的是我以为艺术的本质并不是快而是慢,不管在什么时代,艺术都是相对于生活的慢,它与生活的节奏永远不可能同步而且不需要同步,它让人们从功利转入审美,从物质转入精神,从外部转入心灵,从浮躁转入沉静,从行动转入沉思,从运动转入静止,回望、观照、沉潜、含泳,在缓慢中整理人生,在缓慢中神游八极,在缓慢中净化心灵。艺术之慢使人们重新观察世界,让一切飞跃而过让瞬息新生与死亡的事物重新回到我们的眼底心中,使之得以复现、品味与珍藏。而对文学来说,这种慢的功能唯有描写能够实现。
  慢是细节的艺术,是精雕细刻的艺术,是让人们在文字上伫足不前,流连忘返的艺术。这里的一个关键是你是否真正做到了这一点,是否能够留得住读者。说郭文斌的写作是一种几近纯美的劳动,就是因为他不但是一种描写的小说修辞学,而且是一种焕发出文字的全部潜能的小说修辞学,它使小说成为散文,成为诗,成为东方文字诗学的体现。约略说一说,一是郭文斌重视文字的声音,他的许多小说都使用第一人称,即使不用使一人称,其叙事人的声音也明显可闻。同时,他的叙述与描写是通过对话来推进的,这都使郭文斌小说充满了声音。而且,这声音是有个性的,有的是童声:“六月问娘,捏灯盏为啥单单用荞面?”有的则是拟童声:“六月属蛇,娘就捏一个蛇;五月属兔,姐就捏一个兔;爹属虎,娘就捏一个虎;娘属鸡,姐就捏一个鸡……”而不管是哪种声音,它们都是乡音。郭文斌的语言有着突出的方言色彩,与他的乡土风情写作可以说是天作之合。其实,如果说到风俗风情,最根深蒂因同时也是最后的存在实际上就在方言中,在语言中。如果方言不存在了,不要说民俗,连地域文化也失去了存在的母体。郭文斌的故乡氤氲在他的语言里,它是他的乡音:
  母亲坐在窗前,就着窗台上的煤油灯给他的棉袄上扣子。棉袄当然是三面新的,面子是青缎子的,里子是大红洋布的,棉花也是当年下来的。看着母亲手中的棉袄的,如意心里一阵热。父亲今年早早地就准备着给他扯新棉袄了。父亲说,我就这么一个老孙胎,可不能让他受罪。(《门》)
  第二,郭文斌又是非常注重文字的书写牲,注重由文字所构建的视角效果与画面感。在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大量的情景交融的面,在人物情感、想象与通感的作用下,平常的场景成为优美的意境:
  点完香,明明和亮亮一齐找母亲要新衣服。穿戴一毕,两个竟不知道接下来要干什么,就从东屋到西屋,从西屋到东屋地跑。天色暗下来,院里像泊着一层水。新衣服发出的光在院里留下一道道弧线,就像鱼从水里划过,明明能够听到鱼从水里划过时哗哗的响声。
  这几乎是乡村年俗的风情音了。除了这种整体的意境营造,郭文斌对细部的推敲也毫不马虎。弟弟抢着了香包,拼命地闻,姐姐仿佛看见“香气成群结队”地往弟弟鼻孔里钻;姐姐抢抢着香包了,弟弟又心疼地看见香气“像蜜蜂一样”在姐姐鼻孔里“嗡嗡地飞”。(《吉祥如意》)红木香炉里木香的青烟“宛若从天上挂下来的一条小溪”;看着节日里欢天喜地的孩子,做父亲的是“一脸的年”;年夜是那么温馨,“在灯笼蛋黄色的光晕里,明明发现,整个院子也活起来,有一种淡淡的娘的味道。”(《大年》)催促别人时可以说:“你现在就说嘛,把人牙都等长了。”(《点灯时分》)他这样写“守灯”:
  守着守着,六月就听到灯的声音,像是心跳,又像是脚步。这一发现让他大吃一惊,他同样想问爹是怎么回事,但爹的脸上是一个巨大的静。看娘,娘的脸上还是一个巨大的静。看姐,姐的目光纯粹蝴蝶一样坐在灯花上。(《点灯时分》)
  现在已经很少有人像郭文斌这样如同一个工匠对待手里的活计一样对待语言了,也很少有人像他这样,守着一盏灯如入无人之境地冥想,当然,更没有人耐心地去从童年的记忆中去打捞乡村风俗的流年碎影。是啊,现在有多少人能从世道人心着眼,从人文传承着眼去吟唱遥远的歌谣,舍得把脚步与心事一起放缓,让缓慢的文字流淌成乡村教育的诗篇呢?
  戊子年端午节,龙风花园。

上一页  [1] [2] [3] [4]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世界人物库,古今中外人物资料 郭文斌简介,介绍,生平事迹 图片照片

有关作品乡村教育诗与慢的艺术——郭文斌创作谈详细资料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 人物资料查询方法:你可以按拼音字母检索的方法查询,也可以按分类列表查看的方法查询
  • 人物字典  A B C D E F G H J
  •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