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见”到南怀瑾先生 已记不得是哪一年的哪一天,在固原的一家私营书店里,一本名叫《金刚经说什么》的书进入我的眼帘。近前一看,作者是南怀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翻开封面,就被一种无法言说的目光击中了,比温暖温暖,比清凉清凉,比感动感动。看简介,分明是一位年过古稀的老者,但那目光却是孩童的;看简介,分明是男性,但那目光却是母性的……假如那个店主有足够的细心,就一定会发现,一个身穿藏蓝色风衣背着黄书包的小伙子陷入一束目光之海,不能自拔。 一看内容,却被“吓”了一跳:居然是一本“迷信”读本,再看出版社,又找不出什么不对劲。国家允许出版“迷信”读物了?看看四周,确认没有认识的人,赶快付钱,然后跑步回家,闭门掩窗,狂读一气。得出的结论是:原来是反迷信。 那是一种从未有过的阅读体验,比看自己最喜欢的小说快乐,比和自己最喜欢的人在一起开心。世上居然还有这种读本!山城固原居然有这样的书店!更为重要的是,国家居然允许这种“迷信”读本出版了? 又到书店,把仅有的几本全买了,放在自己的书柜里。当失恋的朋友要绝食时,就送他一本,两天之后,他必定胃口大开;当做生意的朋友赔了血本要跳楼时,送他一本,两天之后,他必定重振山河。之后,一旦碰到南先生的书,不管是什么内容,不管是哪家出版社出版的,总要买了回来,并不为看,只是放在书柜里,就觉得心里踏实。 张贤亮先生在为纪念改革开放30年写的专题文章中说,一切从人的解放开始。但在我的感觉里,一切从允许出版南先生的书开始。
第一次“见”到袁了凡先生 是《了凡四训》促使一个浪子回头,点燃了我的好奇心,让我四处寻访。不想第一次看到这本书,却是网络版,因为当时所有的书店里都找不到这本书。于是我的书桌上就有了第一本从网上下载的电子书。 就这样,我和敬爱的袁了凡先生相见了。 跟随袁先生,我一步步地走进人生的瓜田豆地,最终看到了一个实事真相:瓜豆原理。无独有偶,它从另一个方向,教我们破除迷信: 人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个基本常识,却被人们忽略了。因为这个常识的缺失,使人们身陷人生的云山雾海而莫辨东西,使人们活得胆战心惊又胆大妄为,直至使一个古老的民族濒临险境。 一个反感网络的人,不得不感谢网络。因为借助于它,我得以和这样一颗伟大的灵魂相遇。假如此生不能遇到袁先生,我们的生命该是多么无助。
第一次“见”到鲁迅先生 2007年10月28日,在一位伟人的故乡,第四届鲁迅文学奖颁奖盛典隆重举行。当天下午,我代表获奖作者在获奖作家作品展剪彩仪式上发言,身后是我崇敬的中国作协领导铁凝、金炳华、陈建功、高洪波等,面前是众多文坛精英和国内各大媒体,包括给过我重要文学启蒙的各位老师。尽管一再给自己说,只要心存安详,就会和平时一样,就不会紧张,但到中途腿还是不由得抖起来,幸亏稿子不算长,很快就读完了。不知为何,那一刻,我的脑海里出现了南先生的那张照片,我在想,假如南先生站在这里,会不会紧张? 接下来的时间里,我按照南先生的笑容,给自己设计了颁奖晚会上的表情。 让人备感幸运的是,为我们五位短篇奖获得者颁奖的正是鲁迅先生的儿子周海婴和闰土原型的孙子章贵。当我从他们手中接过奖牌时,鲁迅先生出现在我的面前,清晰,可感,动人。在百草园,在社戏,在故乡…… 此刻,我在想,假如鲁迅先生还活着,他该如何评价拙作《吉祥如意》? 此刻,我还在想,假如鲁迅先生还活着,他又该如何看待改革开放30年? (中国文化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