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王勾践复国雪耻而后又隐居的功臣,还作了一首《翠峰院诗》:
翠峰高于白云闲,
吾祖曾居水石间;
千载家风应未坠,
子孙还解爱青山。
在这首诗里,他以子孙自居,可见他对范蠡的推崇备至,"爱青山"寓有热爱祖国锦绣河山之意,也即所谓"家风"所在,所以他自以为荣。
对贺知章,他亦非常景仰。他一到越州,就去寻访贺知章的故居"天长观",见故居破败不堪,命工役"度材而新之",又特地刻上途中所得的徐铉作的序文,"以广游人之观采"。
(三)
皇佑元年(1049)3月,范仲淹赴杭州任知州,这是他第三次到浙江做官。这时他已61岁了,由于他在多年抗击西夏的战争中积劳成疾,而后又耗尽心血推行"庆历新政"--遭到既得利益集团的反对而受阻,搞得他身心疲惫,年迈体衰,身体状况已大不如前,当时的仁宗帝不知是否照顾他的身体有所颐养,让他来杭州任职。他的子弟、好友纷纷劝他在杭州或购或建一宅第园林,作为退休逸老之所。但范仲淹听后却一口回绝,他说:"人苟有道义之乐,形骸可外,况居室乎?吾今年踰六十,生且无几,乃谋树第治圃,顾何时而居乎?"
皇佑二年(1050),范仲淹在杭州知州任上遇到"两浙路大饥荒,道有饿殍,饥民流移满路"。
范仲淹作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遇此境况,他没有延用开仓赈粮或施粥济荒常规,而是一反常态,创造性地实施了三项不为常人所理解的"荒政三策",变被动救灾为主动兴利。
一是兴土木,以工代赈。修道路、兴水利、建校舍,盖库房……因饥岁工价至贱,正是营造的好机会,又解决了大量饥民流离失所之苦。
二是利用杭州人好佛事,喜旅游的习俗,大兴旅游业。一时饮食、住宿、贸易等服务行业都需要劳力,大增就业者数万人。
三是引四方粮商昼夜进粮,结果杭城粮食爆满只好降价,百姓大大得益。
范仲淹的"荒政三策"条条奏效,"是岁,惟杭州安然,民不流徙"。
据《杭州地方志》记载,杭州人民为纪念范仲淹之惠政,在孤山(今中山公园处)建起 "范文正公祠",在梅登高桥建起了"范府君庙"(范明王庙),以颂这位"先忧后乐"的先贤。他在杭州任职不足二年,却已"遗爱流传","里巷之人,皆知其名字"。□ 范国强 范平强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