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陶行知、魏书生辈引为偶像,口水流不停。
以上这些在大宋朝妇孺皆知家喻户晓的成功炒作,无疑让范仲淹的人气不断飙升,知名度一时无两,然而,范仲淹炒作生涯真正的高峰,这会儿才刚刚开始。范仲淹这位百年不遇炒作大师最最成功的经典炒作案例,还是后面的两次。
宋仁宗时期,宋朝有一个非常大的外患,就是党项族刚建立的西夏国。因为当时的陕西和甘肃边境已是30多年没有战事,西夏国王赵元昊亲率10万大军的突然袭击,顿时让宋朝军队措手不及,因为边防不修,士卒疏于战事,加上当时驻守边防的宋将范雍(注:此范雍非彼范墉,并非是范仲淹当年的老子转世投胎)无能,宋朝军队兵败如山倒,宋仁宗和文武大臣讨论来讨论去,商量了三天三夜,最后一致决定还是只能把范仲淹派到前线去,他们深深知道,在这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也许只有炒作才可以救大宋。
范仲淹果然不愧是当时一等一的炒作高手,他十分懂得炒作在行军打仗中的无与伦比的重要性。范仲淹这时想到的是,即使不惜一切代价,也要尽快把宋军低迷的士气给炒起来。
“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何况范仲淹是要比秀才身份高得多倍的名流千古的炒作大师!范仲淹虽然人在边境上率领千军万马,却依然坚持每天至少上网一小时以关注国内一切大事小事大小事的好习惯(张一一先生按:《岳阳楼记》中的名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就是这样来的),范仲淹这天从某不起眼的文学论坛上看到一帖子,触目惊心,赫然是民间的一些草根学者联合各大高校的专家教授们,正在编纂一部势必影响八九不离十代人的巨著——《幼学》。范仲淹又从宫内的眼线处打听到,宋仁宗还有意把这本书定为全国儿童的启蒙读物——作为小学一年级的语文教材。诸君试想,我们的炒作大师范仲淹,又怎会放过这样的天赐良机呢?
范仲淹把家里所有的私房钱全部取了出来,又找正在甘肃泾州当市长的同学滕子京借了一万两银子(滕子京泾州任上下落不明的公款出处在此),上下活动,终于把《幼学》编委会的编委一一买通,根本还没有打过几仗的白面书生范仲淹,赫然便堂而皇之的登上《幼学·武将篇》的显眼位置,“楚霸王江东有八千子弟,范希文胸中有百万甲兵”,仅仅在开篇的“韩柳欧苏,固文人之最著;起翦颇牧,固武将之多奇”之后。(“希文”是范仲淹的字)
《幼学》不但把范仲淹和“力拔山兮气盖世”为万人敌的西楚霸王项羽相提并论,还虚假报道他“胸中有雄兵百万”,比“武圣人”关云长在一代枭雄曹操面前不遗余力为张飞炒作“吾弟翼德于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易于探囊取物”还要夸张一千零一倍。范仲淹这次的炒作效果,简直连在大宋春节联欢晚会不惜血本一掷千金的“标王”们都没得比。
果不其然,范仲淹被最权威的官方读物《幼学》评为“中国古今10大名将”之后,全国几千万小学生朝夕朗诵,那个气场确实吓人,宋朝军队顿时士气高涨,西夏军队的气焰立马矮了半截,江湖上盛开着各种美丽或不太美丽的传说,西夏军营人心惶惶乱成了一锅粥,因为他们都听说范仲淹是“二郎神”杨戬转世投胎,奉玉皇大帝之命下凡来剿灭他们,范仲淹不但每顿要吃1000个包子2000个饺子喝3000斤牛奶,还有三头六臂七十二般变化,范仲淹3岁时便曾赤手空拳轻松打死九头疯牛和两只老虎,全然不费九牛二虎之力……
通过范仲淹这番巧妙地炒作,西夏士兵心目中业已形成一个共识,根本无须宋朝军队作战,只需范仲淹一个人出马,便可以立马轻松结束战斗……西夏国王赵元昊深夜巡视军营,分明听到士兵们还在床上窃窃私语“今小范老子(范仲淹)胸中有数百万甲兵,不比那老范老子(范雍)可欺也,咱家上有八十岁的老母,下有未满月的娃娃,还是保命要紧,赶明儿还是阵前抽个机会溜之大吉算了……”正所谓“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这一个“惊”字,不战而屈人之兵,便一语道出了炒作的诸般妙处。范仲淹这“炒作学”一代宗师的地位,至此已是名彪青史。赵元昊能在乱世之中当上西夏王,料不是白给的主儿,分明也是一位识时务的人中俊杰,此时已明白大势已去,深知自己远非炒作大师范仲淹的对手,于是乎不得不退避三舍,与大宋朝签订城下之盟,于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正式与宋朝讲和,宋夏之间又重新恢复了和平,伤痕累累千疮百孔的北宋王朝,得以在炒作大师范仲淹的庇护下,继续地苟延残喘。
当然,范仲淹一生炒作事业上最为光辉的事迹,应当还数他居然可以把一篇托名的《岳阳楼记》,炒得在1000年以后人们还念念不忘津津乐道,这就是比较高深的学问了。滕子京深深懂得“炒作才是硬道理”的哲学,知道只有炒作大师范仲淹才有办法帮他名垂千古,这便是他当初选择把《岳阳楼记》托名范仲淹,而不是名气更大、位置也更高的欧阳修和晏殊等人的,最为重要的理由。
其实,《岳阳楼记》中可能也有一两句是范仲淹自己另外加的,那分明就是最后的一句“微斯人,吾谁与归”——那是范仲淹感叹他的炒作术独步天下,在当时竟没有一个人能望其项背、可以达到他千分之一的水平,范仲淹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寂寞难耐,文由心生,不觉抒发出内心深处那种无尽的苍凉和孤独。(张一一) 文章来源: 中国新闻网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