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丰富实用的古今中外人物库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按拼音检索 >> F >> fan >> 范仲淹 >> 正文

 

范仲淹:碧云天,黄叶地

家傲》,寄给在京城的欧阳修,开头都是“塞下秋来”,现流传下来的却只有下面这一首: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五代宋初,盛行的都是柔婉绮丽的“花间词派”,范仲淹的《渔家傲 塞下秋来风景异》,气势悲壮苍凉,意境雄健刚烈,可谓是“大宋第一首边塞词”,一扫“花间派”柔靡无骨的词风,为苏辛豪放词导夫先路。欧阳修非常欣赏,赞叹之余,又戏谑道:“希文,你动不动就是‘塞下秋来’,真个穷苦的边塞主儿!”

  欧阳修到底是没有上过战场的文人,无法体会“孤城闭”、“归无计”、“征夫泪”的苦难、凄凉和悲痛,以为战争取胜真的是“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竟然羡慕朋友上战场“真乃大元帅之事也”,还急切地祝贺他,“战胜归来飞捷奏,倾贺酒”。

  范仲淹一到延州,便立刻全面检阅军务,改编军队,开展了严格的军事训练,并加强防御工事,在宋夏交战地带,构筑堡寨;对沿边少数民族居民,“号令明白,爱抚士卒,诸羌来者,推心接之不疑”,诚心团结,慷慨优惠,严明赏罚。他看到了宋朝军队的弱势,主张以守为主,认为“选兵练将,渐复横山,以断贼臂,(西夏)不数年间,可期平定”,事实证明,这个方案是完全正确可行的。他提拔和培育了一批有勇有谋的将领,如狄青、杨文广、种世衡、郭京、周美、雷宗简、姚嗣宗、马怀德、张信等人,训练出一批强悍敢战的军队,直到北宋末年,这支西北军队仍是宋朝的一支劲旅,在边塞屹立起一道坚固的屏障。

  在戍守边塞的三年艰苦日子里,范仲淹格外思念千里之外的家人。另外两首流传千古的小词,大概就作于此期。

  一首是抒写思乡之情、羁旅之思的《苏幕遮》: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这首词上阙描绘深秋景色,绚丽多彩,宛如中世纪的油;下阙笔锋一转,将 乡思旅愁写得奇丽深切。全词低徊婉转,而又不失沉雄清刚之气,邹祗谟《远志斋词衷》:“范希文《苏幕遮》一调,前段多人丽语,后段纯写柔情,遂成绝唱。”

  另一首是深情激越、缠绵奔放的《御街行》:

  “纷纷堕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

  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

  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

  残灯明灭枕头欹,谙尽孤眠滋味。

  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洋溢缕缕愁情,可谓情极之语,宛如缠绵入骨的相思小词,许昂霄说范仲淹是“铁石心肠人亦作消魂语”,真是“无情未必真豪杰”。

  在范仲淹等人的苦心经营下,宋朝边境局势大为改观。宋夏边塞上受尽战乱的百姓,都渴望尽快停止战争、重建家园。双方议和的使节,也开始往返于兴庆府(今银川市)与汴粱之间。到庆历四年(1044年)双方正式达成和议,西北局势得以转危为安,范仲淹在边塞树立了极高的威望。后来,范仲淹去世之时,边塞百姓自发给他立祠供奉,羌人派出数百首领,象哭父亲一样的祭奠他。南宋朱熹在《名臣录》中说,西夏人敬畏范仲淹,相互告诫道, “小范老子(范仲淹)腹中有数万兵甲,不比大范老子(前任范雍)可欺”,书中还记录了一条流传在边塞的民谣:“军中有一韩(琦),西‘贼’闻之心胆寒,军中有一范(仲俺),西‘贼’闻之惊破胆。”

  由于宋夏战争,宋朝的军费开支急剧膨胀,国内矛盾加剧,小型暴动与骚乱纷然而起。庆历三年(1043)末,赵祯急于稳定政局,待战争一结束,就立刻将范仲淹调回朝廷,升他为参知政事,支持他搞改革。范仲淹提出十条建议以革新朝政,重在整顿吏治,限制公卿大臣的子侄荫官。但这些改革措施,触及了保守官僚势力的利益,这些人强烈不满,攻击他引用朋党,制造阴谋诡计,阻扰“庆历新政”进行下去。庆历五年(1045年)初,在反对派的大肆攻击下,参加“庆历新政”的富弼、欧阳修、膝宗谅等人,纷纷被贬职;范仲淹不得已急流勇退,自请罢相,出守邓州。

  庆历六年(1046年)九月,范仲淹收到好友膝宗谅派人送来的一幅岳阳楼图,说自己被贬到岳州后,已将岳阳楼重新修葺,想把历代著名的诗词歌赋篆刻在楼上,希望他也写一篇文章以做纪念。于是,为鼓励困境中的好友、也为鼓励“壮志未酬、屡遭挫折”的自己,范仲淹挥毫,一气呵成,写出了千古传诵的《岳阳楼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进亦忧,退亦忧”、“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几句名言,由此广为传颂,成为了范仲淹思想的象征。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世界人物库,古今中外人物资料 范仲淹简介,介绍,生平事迹 图片照片

有关作品范仲淹:碧云天,黄叶地详细资料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 人物资料查询方法:你可以按拼音字母检索的方法查询,也可以按分类列表查看的方法查询
  • 人物字典  A B C D E F G H J
  •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