虐猫
作者:赵大年
20年前作家汪曾祺发表小小说《虐猫》,写的是“文革”时期红卫兵在胡同里肆意打人,红小兵就在四合院里打猫。读后浮想联翩。今日重提此文,因为北京的居民区又有人虐杀流浪猫,事情虽小,却引起人们许多议论和忧虑。当今虐猫者多是成年人,嫌猫叫扰梦,就用铁锹将猫拍死,或制造三腿猫,甚至施以更残忍的“酷刑”。不知他们是不是当年打猫的红小兵,或是受了美军虐囚的“人性恶”引诱?
“人之初,性本善”,这话只说对了一半,人性中也有“恶的基因”。说准确点,抑恶扬善,是人类由蛮荒时代走向文明社会的进程中,不断修正完善的道德标准。从字面上看,“原始公社”很美好,男人外出打猎,所获的食物均分给族人,“大公无私”,但是部族战争,抓回来的俘虏也被吃掉。当人们发现俘虏可以奴役,让他们耕田劳作,比吃掉更划算时,人类进入了奴隶社会。奴隶没有人身自由,世代为奴,可以买卖,殉葬,当然不好,却比原始社会前进了一大步。封建社会又前进了一大步,仍然弊端太多。就说酷刑吧,汉朝官员犯罪,要押解到长安用刑,膑足,宫刑,车裂,以震慑臣民。《大明律》是最严酷的刑法,诛九族延续到清,袁崇焕在北京西四牌楼被凌迟处死,割三千余刀,围观者争啖其肉,还不诱发“人性恶”吗!
国际红十字会在瑞士建有宣传人道主义的“名人名言馆”,百位世界名人的第一位是孔子,其格言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国先贤早就致力于道德宣教,且影响到国外。而我们自己,在“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看病都要报出身,同仁医院改名“工农兵医院”,谁还敢讲人道?“己所不欲,偏施于人”,任意抄家打人,揪斗游街,坐“喷气式”。我被迫参观某中学的淋浴室,墙上写着“红色恐怖”,红卫兵曾在此给老校工“洗热水澡”,将其活活烫死。这种以虐待他人为荣、为乐的事情实在不忍心多写,因而佩服汪曾祺,几百字的《虐猫》,可“一叶知秋”。
道德是需要宣教的。文艺作品也有这种功能。“老不看三国,少不看水浒”,说《三国演义》计谋太多,看了会变成老奸巨猾;《水浒传》会引诱年轻人造反。此论调不足为训。然而,某人杀妻,烹妻肉款待刘备的故事,简直违反人性。描绘李逵抡起两把板斧,“杀得性起,人头滚滚落地,如砍瓜切菜”;武松杀嫂,石秀杀嫂,都要“剖腹剜心”;以及卖人肉包子等,皆以欣赏的态度,把残暴说成梁山好汉的英雄行为,岂不是赞扬残忍心理吗。
虐猫事小,人心残忍事大,这就是应该予以谴责的原因。德国前总理科尔说过一段话:纳粹屠杀几百万犹太人的时候,正直的德国人哪里去了?为什么没有站出来制止这种暴行?就因为希特勒,德国的道德沦丧了。
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理应提倡道德修养,团结友爱,人人奉献一份爱心,生活将更加美好。尊老爱幼,救死扶伤,宽容谦让,慈悲恻隐,怜悯弱小,排危解难,都是人性善良的道德内涵。动物是人类的朋友,保护物种多样性,讲究生态道德,也是人类与自然界的和谐。
善与恶,是一对矛盾,此消彼长。提倡爱心,自有“爱屋及乌”;谴责虐猫,也是拒绝残忍。(今晚报2006-09-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