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柴春秋
作者:赵大年
火柴在我们的生活中微不足道,但它又是不可或缺的。然而不经意间,火柴已悄悄淡出我们的生活,给我们留下的只是一番感慨,一份缅怀——
自从古人学会用火,掌握了熟食、取暖、驱赶野兽的手段,人类的体质和生活能力大为增强,活动空间也不断扩大。那么,怎样取得火种呢?西方神话说是从天堂偷来的,大约是雷电引起森林大火,人们再小心翼翼地保存火种。中国的传说是燧人氏钻木取火,这是重大发明,比保存火种更主动。
过了几十万年之后,英国人才发明了火柴。1861年第一家火柴工厂建于伦敦,这种可以随时取火的小精灵,又随着“日不落国”的炮舰和商船队行销全球,给大英帝国牟取高额利润,也给人们带来方便。孰料此物短命,很快就被一次性电子打火机取代,前不久,英国最后一家火柴厂关闭了。唉,火柴,从出生到消亡,百把年的繁荣,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真是白驹过隙般一瞬间啊。对这样的小事何必感叹呢?只因为从中可以看到,近百年来科技的飞速发展,一项曾经普及全球的发明,很快就被新事物无情淘汰,剩下的有情部分,大概只有安徒生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和收藏家的“火花”了。
我小时候还见过农民使用火镰、火绒取火。城里人使用的红头火柴,在墙壁或鞋底子上一划就着,被称为洋火。使用黑头的安全火柴,已经是解放后的事情了。我是老资格的烟民,火柴从不离身,对它的变迁,不作调查也是个有发言权的见证人。计划经济时期,不准火柴涨价,始终是两分钱一盒,居民凭购货本每户一月供应5盒,生火做饭倒是够用,却苦了烟民,您了解“有烟无火”的窘态吗?看见别人吸烟,赶紧上前“对火”以及我常向邻居乞讨一盒火柴。唐山大地震那个夜晚,我从睡梦中惊醒,喊着妻子女儿往屋外跑,什么东西也来不及拿,却下意识地把床头一包香烟和火柴顺手抓了出来。邻居们大多穿着背心裤衩站在胡同里,余震不断,房上的砖头瓦块直往下掉,谁也不敢进屋。有人发现我蹲在大槐树下吸烟,佩服得五体投地,过来要烟借火,还赞不绝口,“您真行!光着脚,倒是没忘了拿烟。”其实,光拿烟还不行,没火柴怎么点烟?
改革开放之初,市面上有了打火机,我用过十多种,得灌汽油,还要设法淘换走私进口的火石,坏了也没处修理,并不方便。1989年访问泰国,我带回来的洋货就是许多一次性电子打火机。当然,不久国内也大量生产了,现在是温州打火机占有全球市场80%的份额。
火柴被淘汰,可节约木材,有利于保护林木和生态环境。如今电脑、互联网和手机迅速发展,大量耗费木材的纸张(书报杂志、文件信件)也会逐渐减少,将来留在纸上的主要是书画艺术品。像火柴一样,那时也许我们又会感叹一番吧。(北京晚报2006-10-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