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也看三国
作者:赵大年
“老不看三国”,担心老年人看了计谋多端的《三国演义》,会变得老奸巨滑。这是虚弱的论调。最近“易中天品三国”,借助电视媒介,掀起“三国热”。我也趁热再读三国,如饮酽茶,仿佛看到植根中华文化厚土之老树又绽新花。
易中天口才好,比说书人有学问,比老学究有幽默,雅俗共赏。然而他以《三国志》等史书为依据,酷评小说《三国演义》,想证明曹操不是奸雄;诸葛亮在“联吴抗曹”战略中的作用不如鲁肃、周瑜;许多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诸如“三顾茅庐”、“草船借箭”、“借东风”、“空城计”皆属子虚乌有,天哪,煌煌一部文学名著岂不被颠覆了吗?也许易中天忘了,小说本来就是虚构的。即使文艺作品借用了历史人物的姓名,也不能要求文学形象等同于真人真事。《长恨歌》描写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流芳百世,你不能因为它第一个字的假托,“汉皇重色思倾国”,就断定汉朝没这回事,从而否定《长恨歌》吧?历史上的曹操是重要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而小说里的曹操,被塑造成“宁叫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的奸雄,这是冤案吗?连大文豪兼史学家的郭沫若也要为曹操翻案,还写了颂扬曹操的《蔡文姬》。其实,中国至少有三个曹操:历史上的英雄,小说里的奸雄,戏曲舞台上的白脸奸臣。艺术典型的概括力很强,你说世上有多少莽张飞?多少阿Q的子孙?
魏蜀吴三国鼎立总共6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真是白驹过隙的一瞬间。而一部《三国演义》,将这群雄争霸、逐鹿中原、英雄辈出的年代描绘得有声有色、淋漓尽致。可以说,大部分国人对这段历史文化的了解和喜爱,不是来自课堂,而应归功于文艺作品。尤其是小说塑造的典型人物,影响广泛,渗入了国人的价值观。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为中国官员的道德标准。关公是忠义的代表,被尊为关帝,关帝庙遍布全国,与孔庙齐名。德艺双馨当属赵云,白盔白甲,风度翩翩,以致中国怀春少女梦见的不是“白马王子”,而是“赵子龙来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三顾茅庐”、“借东风”、“单刀会”、“空城计”、“过关斩将”、“大意失荆州”、“乐不思蜀”等许多成语丰富了我们的文化宝库。而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更把兵法和“三十六计”形象地展示于世人。
有报道说,欧洲足球教练怀揣《孙子兵法》,日本商人来华前先读《三国演义》,可见他们也是精明的读书人。(北京晚报2006-11-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