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连山下
作者:徐迟
九
他入川,抵重庆。抗战进入低潮。抗战初期的热烈士气和紧张的勘测工作一度闭塞了他的眼睛,他曾经寄希望于国民党,不想它如此无能与腐败!至武汉和广州相继沦陷,到了大后方,他越来越认识清楚了。他看到北方的人民的力量,最初在感情上受到震动,却很快的在事实面前,承认了事实,坚定了必胜的信心。
为了躲避日益频繁的轰炸,他被疏散到北碚。和一些著名地质学家的往来使他比在西北时,知道了更多一些事。一个地质队在西南勘测时受到土匪袭击。国家不能保护他们,牺牲了几个优秀青年,其中还有国内唯一的一个女地质学家。他们死得惨。知识界为之震动。
便是孙健初这样的科学家也发生了灵魂的危机。看到自己一事无成,内心起了激烈的斗争。
这时,英帝国主义正讨好日寇,封锁了滇缅公路。大后方用汽油很困难。国民党政府想自己来生产石油。资源委员会又找他去谈话,想派他去找寻石油资源。
他慨然担当了这个重任,这是国家委托他来担当的。他决心再次以他的工作,以事实来驳斥那个主任委员虽然奉上级命令要找油,却继续还在吹捧他的荒谬的理论。
这回那人提出了那个陆相沉积不能生成石油的论点来。事实也似乎是如此的。世界油田都出在海相沉积地层。在一亿至三亿年前是大海的地方,出了油。而在那个地质时期,中国除喜马拉雅山局部地区是海,其余都是大陆。再则,世界上也还没有一个陆相沉积油田。
但孙健初有一个看法。据古籍记载,中国早有了石油。依照《汉书》,则高奴,即肤施,今延安,是有油的。依照东晋张华的《博物志》,则酒泉也是有油的。唐代的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更明确,"玉门县……东南有百八十里,泉有苕,如肥肉,燃之极明,水上有黑脂……取其脂燃之……"虽然世界上并无陆相油田,但并不能得出陆相一定无油的结论来,更不能用以否定古籍图书上的记载。
他从重庆出发,到了西北。本拟在鄂尔多斯地台找石油,国民党政府没有同意。他转到了酒泉盆地。一把地质锤,四个测量工。他们踏上河西走廊,两次出嘉峪关。茫茫的戈壁滩是只长琵琶柴和珍珠草的一片砾质荒原。他很快发现他的力量无论如何是不够的。资源委员会几乎是什么条件也不给他,却开玩笑似的要他三个月后交出石油来。
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爱国的热情激发了他,对于地质科学的事业心燃烧了他。一到酒泉,他凝望祁连雪山,连绵不绝。大西北的苍茫郁沉的气派震慑了他。没有到过西北的人,不能说是认识了我们祖国的!在巍峨雪峰下,到底蕴藏着什么呢?他按照科学的规律和要求,一步步的,一点一滴地进行了严格的工作。河西走廊在当时全国地质图上还是空白点。因此他有许多事要做,科学家有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和踏踏实实的作风。严格的工作中,不时会爆发出创造性的火花来。现在来看,孙健初能一下子选中酒泉盆地,可以说是非凡的思想。虽有古籍图书指引,却主要是由于他有相当充分的地质学的科学依据。他孜孜不倦地工作着。但是三月期满,他回到兰州,宣告失败。
在兰州的一个宾馆里住着的时候,他偶然邂逅到一位斯大林派来的苏联空军上校。真是偶然机会。餐厅里人拥挤了,把他们挤到一张桌子上吃饭。上校能说英文,寒暄时无需翻译。吃过三道菜没说上几句话。孙健初很沉默。上校比较健谈些。临到咖啡快喝完,上校了解到孙健初的任务,忽然激动万分。原来他曾经是巴库石油局的地质师。自从支援中国抗战来到新疆、甘肃、陕西,他注意到中国的石油资源问题。他赞同孙健初在中国大西北寻找石油资源。
地质学家们是多么的兴奋!他们谈了一个下午,又谈了一个晚上,又谈了一个后半夜。窗外鸡啼。晨曦照上了金色的蛟龙似的黄河。既然他已经在河西走廊上进行了三个月艰苦而踏实的工作,他就有可能给上校看一些图纸和资料了。他们并肩俯首在展开了的河西走廊的地质图件上,预测到酒泉盆地的第三纪地层有可能出油。
他兴奋,因为了解到苏联的局部地区发现了陆相油田的情况。他眼前展开了一幅瑰丽的远景。中国可能很快成为一个富油的国家。他确定今后要沿着祁连山的边缘找油。
我们的地质学家第三次出发。两个技术人员,四个测量工,一个炊事员翻过乌鞘岭,走上河西走廊,出了嘉峪关。他骑着骆驼,来到了玉门老君庙附近的山边,支起帐篷。他在大风沙中,翻过了黑沙,黄沙,樱桃红沙的山头。他到达了干油泉(那是后来他给它取的名字),他惊喜若狂,发现了明显的石油的露头。
在一个山谷间的台地上,石油从地下渗出来,形成一道现已干涸凝固,然而曾经奔流的油泉。干油泉,沥青,这就是我国第一个现代化的石油基地,玉门老君庙油田的露头处。
首页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