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之脊
作者:王宗仁
我是一个曾经在青藏公路上跑过车、履历表上有过七年青藏奋斗史的"老高原"。这块高地平均海拔高度为四千米。当年我刚二十岁出头,脚踏油门,西宁--拉萨;拉萨--西宁,哪一年都要跑上五六个来回。下高原内调时,朋友问我:"在生死线上驰骋七年,有何感想?"我回答:"还没跑够!"
时隔二十多年后的一九九○年夏天,我重返昆仑山;从一踏上西宁的青藏公路零公里处的那一刻起,我就强烈地感到:曾经很熟悉的一切,似乎都变得陌生了!
我的步伐是充满憧憬的,因而有时很轻松:这步伐又难免掺杂着某些怯懦,因而有时很缓慢甚至犹豫。果然,我一上日月山,就阴差阳错地感到:离太阳近了,离死亡也近了。
青藏高原严重缺氧!
按人体正常需要氧气的比例计算,西宁缺氧百分之十五至二十;格尔木缺氧百分之二十至三十;昆仑山口以上缺氧百分之四十至五十。
如果谁把这些当成是耸人听闻的戏言,那么,就请他结识一下他肯定认为是"畸形人"的青藏线人吧!紫红色的脸庞像祖辈生活在雪山的藏家人。指关节变粗、指甲凹陷的手像深埋在沙包里的红柳根;沉默得近乎木讷的神情是因为不少人至少忍受着两三种高原病的折磨……
他们当初上青藏线时并不是这样。青藏线人在改造高原的同时,高原也改造着他们。而且这种互相改造还在继续着。
昆仑山西大滩泵站的窗台上,罐头盒里种着一棵海棠。盒上写着两个字:"忍耐"。
我对"忍耐"二字颇感兴趣。因为青藏线人正是靠着它,才在这人迹罕至的地方生存和苦斗过来的。
正在这当儿,江泽民总书记来到昆仑山下,接见了兵站部的连以上干部。他在讲话中说:"你们青藏兵站部组建以后,常年在青藏线上执勤,完成了许多重要任务。你们在自然环境和生活条件异常艰苦的情况下,培养和锻炼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的革命精神。"
忍耐,共和国军人独有的品格!
兵站部先后有十多万人在这里生活和战斗过,其中的六百多名同志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这是在没有枪声、炮声的和平环境中的献身啊!昆仑山下的那片一眼望不到边的陵园,覆盖着密密的白茨和红柳,呈现出一派苍凉、悲壮的景象。
那么,活着的人呢?
他们只知道抗争!
首页 2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