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9:我那忠厚善良的父亲。
生10:不辞辛苦的父亲。
师:我觉得我的可怜的父亲,同意吗?我的可悲的父亲,同意吗?
生11:我觉得可以写我可悲的父亲。
师:为什么这样说?
生11:因为父亲辛苦了大半辈子,他把家里的台阶造的很高,最后他却发现他老了。
师:台阶高了,他却老了,这是一个矛盾。所以他可悲。好,请坐。
生12:我认为也可以说我的可悲父亲。因为父亲为了把台阶造的更高些,为了家里生活更好些,但他并没有想------师:台阶高了,他有什么表现啊?文章怎样写?
生12: “正好那会儿有人从门口走过,见到父亲就打招呼说,晌午饭吃过了吗?父亲回答没吃过。其实他是吃过了,父亲不知怎么就回答错了……”
师:他坐在高高的台阶上,觉得-----父亲是个中国农民的典型,他也代表了所有中国农民的命运。我们看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位父亲,他想描写一个怎样的父亲呢?大家一起来读读看,
师:他有一双永远也不干净的脚,有一双不能碰棉絮的手。这样的手,这样的脚,你见过吗?
生1:我乡下二爷爷。
师:乡下二爷爷也是一个?
生1:农民。
师:你见过吗?
生2:见过。
师:在哪儿见过?
生2想不出来。
师:见过,但不知道在哪儿见过了。请坐。
生3:我好像见过。
师:刚才我们说过父亲有那么多的美德,我又提出父亲是可悲的可怜的,但我要说父亲又是伟大的。你同意我的这个观点吗?
生4:同意。因为他的生活追求并不高,只希望自己家的台阶能高一些,而他付出大半辈子努力,也终于使他的愿望实现了。
师:他实现了他的愿望。好,请坐。生活就是这样残酷,当自己的愿望实现以后,人却老了。中国的农民,在他物质生活富裕了以后,他的精神生活也同时提高了吗?没有!没有!故事就生活最好的比喻。我们把这段话一起来读一下。
师:这让我们想起了另外一位父亲,另外一位农民——闰土,记得吗?我想那个闰土的形象,一个没有觉醒的闰土,这个农民的形象,我们可能留在《故乡》里。这里的父亲,很显然,比闰土来得清醒了。他希望着自家的台阶能够高起来。如果再来写现代的农民,写当代的农民,我们又该怎么写呢?我们中国农民的命运又该往哪里发展呢?这是一个命题,我们慢慢走,往前看!好,我们继续看课文。
师:这是一篇小说,但是在我看来作者在用散文的笔法给我们叙述故事。请同学们说说看,你从这篇文章中发现了什么特点呢?
师:把你的发现和学习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
生小组交流。
师:谁来把你的发现说说看?把你的发现说出来。
生1:我觉得第29段:“我就陪父亲在门槛上休息一会儿,他那颗很倔的头颅埋在膝盖里半晌都没动,那极短的发,似刚收割过的庄稼茬,高低不齐,灰白而失去了生机。”这一节运了细节描写,描写了父亲的外貌、神态,表达了父亲的苍老,作者对父亲的同情。
师:有发现吗?
生2未能做出回答,老师请他坐下。
生3:我发现第19段也是细节描写:“那时已经是深秋,露水很大,雾也很大,父亲浮在雾里。父亲头发上像是飘了一层细雨,每一根细发都艰难地挑着一颗乃至数颗小水珠,随着父亲踏黄泥的节奏一起一伏。晃破了便滚到额头上,额头上一会儿就滚满了黄豆大的露珠。”这里运用细节描写表现了父亲见台阶的艰辛和努力。
师:运用细节描写表现了父亲见台阶的艰辛和努力。细节描写是本文的一大特点,我们很多同学抓住了。
师:这里首先要找准赏析点,是一个词,还是修辞,还是写法,要说清楚。第二,这些词里包含的内容和情感要说清楚。第三,还要说出它的表达效果。下面请同学们再来说说看。
生4:第5段“后来父亲的脚终于洗好了,终于洗出了脚的本色,却也是黄几几的,是泥土的颜色。我为他倒水,倒出的是一盆泥浆,木盆底上还积了一层沙。”从“倒出的是一盆泥浆”可见父亲脚很脏,脏体现了父亲辛勤地劳动。
师:从黄沙的颜色里写出了父亲脚很脏,脏又体现了父亲很勤劳。
生5:第15段“一个冬天下来,破草鞋堆得超过了台阶。” “破草鞋堆得超过了台阶”暗示了父亲的辛苦。
生6:第13段,作者写“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来烘托父亲那专注的目光,可以看出父亲对高台阶的向往和执着。
师:文中细节很多很多。下面我再来提一个问题这个“台阶”文章标题能不能换成“父亲”?或者能不能换为“新屋”?商量商量看?
师:谁来说说你们商量的结果。
生1:不能,因为“台阶”是本文的中心线索。本文围绕“台阶”这个线索,由起初的三级台阶,到后来父亲建造的更高的台阶,为难成父亲的形象塑造。
师:她说“台阶”是本文的中心线索,平时不说话,今天说的很好。说说你们的讨论有什么结果。
生2:全文以“台阶”为线索展开叙述,“台阶”象征着父亲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师: “台阶”象征着父亲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还有吗?“台阶”是父亲的理想追求,“台阶”也摧毁了父亲的健康;“台阶”寄托了父亲的尊严,但他最终找到了尊严了吗?没有!好,我们再来思考一个问题。
师:大家先把原文读一下。在下面读,你觉得应该怎样读?你读读看。
师:“怎么了呢,父亲老了。”作者在这里用的是一个逗号,一个句号。我记得《背影》最后用的是“唉!我何时再能与他相见呢!”用了两个感叹号,如果让你来点,你怎么点?为什么?
生1:我会在“怎么了呢”后面加一个省略号,在“父亲老了”后面加一个感叹号。觉得“怎么了呢”是一个过程,是父亲辛苦了大半辈子的过程。而“父亲老了”是对父亲他辛苦了大半辈子的感叹吧。
师:感叹他什么?
生1:感叹他艰辛。
师:你想,台阶高了,应该怎样?
生1:父亲感觉应该有尊严了。
师:而实际上呢?
生1:却是一副若有所失的样子。
生2:“怎么了呢”后面加一个问号,“父亲老了”后面加一个感叹号。因为前面是个问号,自问自答。是设问。
师:设问。你这样有什么深意呢?
生2:未能作深入思考,不能回答。
师:有没有人和他看法相同的?
生3:“呢”是语气词,所以后面加问号。“父亲老了”是------不好说-----(引起学生一阵轻笑)
师:哦,不好说,请坐。再有呢?
生4:“怎么了呢”后面加问号,“父亲老了”后面加感叹号。
师:你赞同刚才同学的说法,说说你的理由。
生4:这个是------问父亲怎么了,然后就回答。
师:是谁回答?你说是问父亲怎么了。是谁回答?
生4:作者。
师:“我”是告诉父亲,你现在这个样子,是因为你老了。是这样的意思吗?(生很犹豫)嗳,她不敢说了,说明这里面还值得玩味。
生5:“怎么了呢”后面加问号,“父亲老了”后面加省略号。
生5:前面“怎么了呢”是个疑问。
师:问谁?
生5:问自己。
师:还可以问谁?
生5:父亲。
师:师:还可以问谁?
生5:读者。
师:还可以问谁?------那么加省略号呢?
生5:父亲老了------父亲不但老了,而且还有其他的。
师:哦,父亲不但老了。父亲老的是身体,还有?
生5:还有心,还有------他没有了目标。
师:哎呦,这个省略号,点点点点,能说一二三四五六,甚至更多。(生点头赞同)这个有创意。好,请坐。我刚才说可以问作者,可以问父亲,可以问读者,还可以问我们中国的农民,还可以问这个社会。
生6:可以加两个问号。 “怎么了呢?”提出一个问题。
生6:父亲老了,是不是真的老了?父亲生活上比较满足,精神生活比较困乏。
师:她问得比较深刻。好,请坐。下面看看作者为什么要加一个逗号,又要加一个句号,为什么?
师:作者用一个逗号,用一个句号在告诉我们这样一个现实,中国农民这样一个现实。父亲的使命父亲,父亲的责任,父亲的理想,父亲的身体,父亲的尊严,父亲的未来,都在我们同学给的这些问号里,都在我们同学给的这些省略号里,都在我们同学给的这些感叹号里。我们看大屏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