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指导学生读出真情 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是作者的真情流露,这时需要学生静心体会,默默感受,特别是母亲的那句话以及作者怀念童年的那份情,所以这两段的学习,我学着姚老师的样子,一开始就拎出来,在精读课文前先让学生朗读,在学完课文的基础上,再次将这两段话提出来,学生此时的体会已深刻,不用多讲,他们就体会到了作者和母亲的那份情。 简单地读,读出喜爱,读出快乐,读出真情,我想这是我上这节课最大的收获。不过还是有遗憾的,就是课文学完后,我布置了一个作业,让学生也写写自己童年生活中的趣事。事后我又想,学生现在才四年级,他们能写得出来吗?如果要他们写,我又该如何指导他们写呢?如果也照作者这样用散文的格式写,肯定是不行的,我想还是用一般的记事方式教他们写吧,毕竟他们才刚刚升入四年级。
让学生学得有趣、学得有味,致力于学生终生、全面发展,突出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是每个语文教师的责任。小学六年级的学生通过几年的阅读积累,已储备了一定的知识,也有着相应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他们正处于生理发育的初期,心智正在发展,这些学生即将迈入中学的大门,如何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有效发展他们的语文能力呢?
(一) 因势利导 迁移应用
六年级学生在校园里显得更为活跃,他们有热情,也显得任性、容易冲动。有时他们会在桌面上、厕所里涂写,几句小诗、一行话语,好象像以此表达对 学校的留念,更多的学生早在第一学期就忙着写临别赠言。 教师如何因势利导,抓住学生的情感契机,引导他们以恰当的方式表达出来呢?实践证明:积极疏导,把他们的心语得以外化,由此激发他们学语文、用 语文的意识是有效的路径。充分利用教室里的黑板报,学习园地等,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示自己,如:毛笔字(写本学期学的古诗);自己创作童诗,抒发情感;合作办手抄报,庆祝祖国60周年(最优秀的作品张贴在走廊墙壁上)......
(二)融会贯通,以一当十
六年级语文教学如果仅凭几十篇课文的精讲深挖、设计无数的练习,由此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习作水平,往往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提高。的确,课文只是个例子,应由一篇文章的阅读触及其余,启发学生把知识融会贯通,灵活、高效地学,有趣有味地学。 例如在学习了《 穷人》后,推荐学生阅读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童年》、《安娜.卡列尼娜》、《复活》,引导学生把作品中的人物作横向比较,培养学生读书思考、分析感悟能力,这是从作家的系列作品拓展,在学习小组里交流作家的名作,花时少、收效高,关键是培养了学生广读博览的兴趣;还可以进行读写知识的迁移,在阅读教学中巧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桑娜夫妇收养孩子以后会怎样呢?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续编《穷人》的故事。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了 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了培养。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 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例如《怀念母亲》一课,作者通过介绍自己对两位母亲——生身母亲和祖国母亲“同样怀着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充分表达了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和对祖国母亲不变的爱意。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我设计了一段充满激情的导语:“你喜欢自己的母亲吗?谁能列举一件小事谈一谈自己与母亲之间的深厚感情?”简短的一句话,开启了学生感情的闸门,学生纷纷发言。正如“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在简单的交流中,学生对自己母亲的热爱,如涓涓细流源源不断地流了出来。正是基于对自己母亲的热爱,学生才渐渐走进了作者的心灵,与作者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对理解课文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四)搜集资料,尽情展示自己。
每个人都有表现自己的欲望,小学生更是如此。课堂上,要大胆地让学生去体验,去探索,去感悟,去尽情地展示自己!每学习一篇新课文,我都鼓励学生尽可能地搜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知识,而我也和自己的学生做同样的准备工作。上课时,适时地把自己的成果展示给大家,这样,无论是在课内还是课外,都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还极大的丰富了学生知识的储备量。
在学习《这片土地是神圣的》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在教学之前,我和学生共同围绕本节课中所涉及到的内容搜集了相关资料,在学习课文过程中,学生争相展示自己搜集的信息,很好地帮助了同学们理解课文内容。如对“西雅图”资料的补充,让学生对这个城市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从而更加理解印第安人对这片神圣的土地的眷恋之情。再如学生展示的有关印第安人的资料,特别是本文所涉及的印第安酋长的资料,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课题中“神圣”一词的内涵。
我想,《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探讨实施决非上几节公开课、写几篇文章、出几份试卷所能涵盖的,它的积极实施是体现在每个教学进程中的,六年级的师生同在新课标的背景下,应共享一片艳阳天。
实践证明,在生动活泼、师生互动的课堂里、在丰富有趣的活动中,六年级学生的知识、能力会喜获“双赢”,他们的情感会得到升华,语文学科的魅力才足以得到展现。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