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激情朗读,呼吁和平。 教学“雷利的呼吁”这个段落,我在学生充分读的基础上,始终以“你读懂了什么?”来贯穿整段的教学,再配以和学生一起激情的呼吁,“要和平,不要战争”,学生情绪高昂,仿佛与作者融为一体,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接着,我又特意把黑板的使用权留给了学生,让他们上台在黑板这个神圣的地方写出自已的心声,写出自已对和平的渴望。他们在《让世界充满爱》的乐曲伴随下,大胆地书写自已的情怀,达到了整堂课的高潮。 4、拓展延伸,自主综合实践。 讨论:作为小学生,为了制止战争,我们能够做些什么呢?
三、分析反思 读书,不是人在读,而是心在读,是心与心的交融,所以,要让学生进入读书之境,融入作者的心境,激起共鸣的火花。在阅读教学中,我十分重视学生用“心”读书,启发学生融入角色,激励学生进行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到审美的乐趣。教学“雷利的呼吁”部分,我引导学生把自已融入语境,化成本文主人公去进行朗读实践。当学生一次又一次用慷慨激昂的语调来呼吁“要和平,不要战争”时,全班同学的情感达到了高潮,实现了与文本的对话。课上,正如我想象的那样,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对文中感情的体会超出了我的预想,这也让我更深刻地体会到了阅读教学中"读" 的好处。因此,我们不能为教教材而教教材,应该更灵活的运用教材,为教学所用,适当安排。 马巴士卡里雅曾说:“只有自由才能学到知识”。让学生意识到自已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的主人,这是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在教学“和平之神并没有永驻人间……”“世界并不太平……”这两段话时,我让学生拿出自已课前收集的资料,谈谈自已的感想。课堂上,学生的自主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他们的回答并没有达到我预期的效果,我想,当时,我如果能重视学生课堂上的一些生成性的资源,再让他们自由选择伙伴,合作讨论交流世界部分地区的局势,畅所欲言彼此的感受,相互碰撞,相互补充,相互融合,效果会更好一些。课堂应该是学生表达与交流的乐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多元反应,珍视学生的独特见解。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中进行的,提倡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力求做到这一点。如:我设计了“你们读懂了什么?”这个问题,让学生交流读后的感受、收获;小组探讨学习,质疑问难,解决问题;把板书的使用权留给学生;等等。这些都改变了传统的接受性学习“师问生答”的现象,把学生从被动的“学答”地位提升到了主动“学问”的地位。 语文即生活,生活实际是语文教学取之不尽的源泉。在教学中,我们要创造性地还原课文的本真,创设情境,才易于使学生感知、感受、感悟,增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我们语文的阅读教学,应该是生活的再现和提高,应该是学生感受生活,学习生活的过程。唯有此,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习语文的快乐。所以,通过这节课也让我深切地感受到: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去学习语文,实际上是为学生选择了一条学习语文有效的捷径。
课的方式来上的,并且只用一课时来完成,难度可想而知。且不说文本的理解本 身具有一定的难度,让一直用老教材的四年级学生来学习这篇在新课程中也算难懂的课文,而且一课时就要学完全文,则更让大家对教学效果担忧。但不管怎样,许老师挑了这样高难度的一件事来做,很佩服他的勇气,呵,这正符合了文章的主旨:生命的意味就是勇气。不管结果如何,至少是对自己的一种挑战吧。 在几次试教中,出现了预料到的、没预料到的一些问题,在大家七嘴八舌的讨论和建议中,许老师这堂课的教学设计不断地调整改进,在片教研活动时的教案跟第一次的已经完全不一样了。这次放弃了原来的抓作者心情变化这一条情感线,主要抓住花的变化过程——从美到更美展开教学,通过对含义深刻的词句的读悟,使学生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并在说话、写话中升华学生对生命的感悟。整堂课采用线性设计,层层铺垫下来,导入、过渡自然而又巧妙,在教材的处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读悟结合、学习资源的开发等方面有自己的思想与相应的策略。 也想以审视的眼光再来谈谈对这堂教研课的看法。课上下来,觉得学生的对文本的理解和情感体验离预设的目标还是有那么一点距离,除了教材的因素和学生因素(使用老教材的四年级学生可能不适应新教材的课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能把握好机会及时地进行引领也是一个原因。例如,在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过程中,教师只能简单地重复学生的回答或不应对,缺少评价和适度的指引,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只能“平面开移”而缺少“纵深开掘”。在研读重点句段时,能注重读悟结合起来,但怎样引导学生以读促悟,领会重点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又是一个值得我们大家思考的问题。另外,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能否投入自身的情感,语言是否具有感染力也能影响到学生是否能入情入境,这堂课教师在这方面可能也有所欠缺。 说说容易做做难,其实自己对教师在课堂上如何既充分放手又不忘引领,让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层次对话,当学生引而不发的时候,又该从何入手这些问题也是缺少经验的。在网上找到孙建锋老师的一个教学案例,在如何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方面带给我很大的启示,与老师们一起分享: 孙建锋:“双重对话”展精彩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话教学中,要让享有了“话语权”的学生真正“有话可说”,关键在于落实“生本对话”(即学生与文本间的对话)。否则,学生缺乏“谈资”,又哪会有课堂上师生之间的“真诚沟通”呢?由此,教师必须设法为学生与课文“牵线搭桥”,与文本“共度好时光”,也为师生对话“蓄势”。下面,笔者凭借“对话教学的开拓者”、著名特级教师孙建锋执教的《最大的麦穗》一课深读阶段的精彩案例,试析如何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 【片断一】略 【片断二】巧拨妙点、“发散”对话 师:“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如果从不同角度欣赏课文,譬如“大学者苏格拉底教育学生有什么独到之处,他的弟子如此学习对你有什么启发?”带着这些问题再次与课文对话,你们肯定会有许多“美丽”的收获。 (学生再次潜心读书,四分钟后,师生对话。) 生:一般的上课是在教室里,而苏格拉底上课是在麦地里;一般的上课用课本,而苏格拉却是用麦穗。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