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实录及评析
|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实录及评析 湖北省武昌市实验小学 蒋 卉 【教学实录】 第一教时 教师板书课题: 十六年前的回忆 检查预习(昨天孩子们已经读过课文了): 读词语──书籍 抽屉 严峻 散步 勉强 披散 待了一会儿。 再读课题,你们已经有了哪些了解?请联系课文下面的批注和课文的第一段,(点明了时间,作者是李星华。回忆的是李大钊。1927年4月28日李大钊被害了。) 教师:那么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间是──? 1943年。 那么女儿回忆了父亲哪些事情,浏览课文,说说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事情。 (学生浏览时间40秒。) 学生交流:学生1讲了坚持流下来的事情,教师概括这就是讲了被捕前的事情。 板书: 被捕前 学生2:讲被捕时的事情。 教师:你刚才说这番话的时候我仿佛看到了父亲被捕时的情形。 板书: 被捕时 学生3:父亲视死如归,说明对党的信任。 教师引导:这是被捕时还是被捕后的事情?谁来说说被捕后的情形。 学生4:对敌人的不卑不亢,对家人的平静慈祥。 板书: 被捕后 教师:作者就是按照这样的时间顺序讲了一个个故事。这些事情离我们已经很遥远了,老师也不例外,所以课前也做了预习,找了资料,播放课件,教师介绍(当时的形式和李大钊受刑时间40多个小时,但是……)我像你们这样大的时候读过,长大后也多次读过,但是每一次总是深深地打动我。 教师:请你们默读课文,李大钊的哪些言行深深地打动了你,做批注。 教师在巡视中发现了典型的批注方法(批注关键词语、关键句子,还有写了读后感受),以这三位同学为例,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继续默读批注。 教师点评:忠于党忠于革命,宁死不屈大义凛然 坚贞不屈等等,你们写的对的,但是李大钊也是一个人,他是一个丈夫,一个父亲,他也有血有肉,所以,他应该还有更丰富的感情,更真实的感情,请你们继续批注,写出真情实感,可以是一个词语一句话,不要把所有的话都写下来。 四人小组畅所欲言,要求先告诉同学找到的是哪几个段落,然后再说说感受,要言之有据。教师一直躬身其中,在巡视中指导。 集体交流:哪些所说所做打动了你。 学生1:第七自然段……事态发展到了白热化的地步……为了党组织瓦解…… 课件出示第七自然段,读读,刚才那位同学说了两个意思,那你是从哪里看出事态到了白热化的地步。 教师:你读读2~6段,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 学生交流句子:军阀张作霖烧文件工友被捕(都说明局势严重)“只好烧”说明不得已。“父亲含糊地回答我”与前面说的耐心慈祥比较,从中看出事态的严重。“早出晚归”表面上写工作忙,那怎么看出严峻?忙的内容不一样了,他忙的是整理文件烧文件。 教师梳理学生的回答── 那么刚才那位同学,你在体会局势严重的同时,哪些词语打动你的心呢? (学生把“坚决地常”读重了。) 教师:为什么? 教师:表面上是说父亲离开和留下的事情,其实离开意味着什么?留下呢?而父亲作这份选择他容易吗? 指名读第七自然段──自由朗读这段──指名朗读,教师:你在读“多么重要”为什么这么读?教师:这时候父亲的朋友、家人最想对他说什么?而这时候父亲是怎么回答呢?再读父亲的语言。“我哪能离开呢?”的意思就是说?那干脆说:我不能离开。你感受到什么? 再次集体朗读第七段。 第二教时 教师:那被捕时父亲的哪些言行打动了大家呢? 交流:态度严峻与态度严肃比较。读读13自然段,讲讲当时的情境。 父亲面对敌人时的不慌不忙── 在法庭上父亲的哪些言行深深打动你?交流: 学生读27自然段,感受到对孩子的爱。请大家也读读,你们是怎么感受出来的? 学生:头发是乱蓬蓬。没有戴眼镜,说明受刑了,但是面对亲人们的时候却是平和,说明── 教师:敌人是怎样折磨李大钊的? (十指连心剥去指甲。) 指导朗读19段,学生没有读好,教师示范读。谁有信心读好?集体读19段。 学生交流读22自然段,教师:你们看到了父亲当时的表情吗? (安定 、沉着。) 集体读22段,这是最后一次与亲人见面,父亲没有对我们说一句话,我们多么希望父亲能说些什么。联系课文19~20段,想象为什么父亲没有说一句话? 学生1:不想连累我们,不让我们卷入灾难。“一切都与他们没有关系”。 (学生联系了27段。) 教师:我还想请你们再读读27段。 父亲还会怎么想? 学生:想用自己的行为去安慰、感染他的亲人。不要紧张,要沉着要稳定。 教师:李星华刚到法庭的时候是怎样的?(又哭又喊)后来呢? (父亲的平和使我们变得机灵了 。) 教师:再读读22段第一句话和27段最后一句话,你发现什么了?一直在对我们说话。读懂了吗? (眼神。) 在这生死离别时候,父亲想对妻子说些什么?想对孩子说些什么? 再次自由朗读27段,读得能打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指名读 教师:对家人明明有着深深的爱,而此时却只能默默相对,明明眷恋生命,却只能舍身相弃,李大钊何来这么大的力量?读读──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 教师:指着板书说,当──他──,就因为,读──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 播放最后的临刑前的照片,配乐,教师介绍当时情况。 读最后部分。 (父亲被害后。) 教师:4月28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读读这两处,你了解到了什么? 学生:对父亲的怀念。 再次集体读课文的最后三个自然段,你感受到什么?(伤心过度不舍痛恨敌人)正是因为这样的刻骨铭心,所以牢牢记住了这一天──4月28日。 读读开头和最后,发现什么? (首尾呼应。) 当我们读到现在,是不是感觉这个日子对我们也已经刻骨铭心。有时候,我们可以用这种方法表达感情。 教师:就在刚刚过去的4月28日,使李大钊逝世80周年,这80年又有多少生命在轮回,播放媒体,李大钊的塑像,把你此刻最想说的话写下来。 【评析】 人教版为什么要把这样的老课文选入其中,周济部长说:课本课本一课之本。目的是从人性的角度去解读文本,让学生在咀嚼涵咏中感受人性光辉。教学这样的课文教者首先自己要感动,然后才是如何让学生感动。蒋老师做到了。蒋老师的课非常沉着从容,因为她被对教育的爱感动着,被李大钊的人性光辉感动着。她从亲情、父亲这个角度提醒学生去解读李大钊,这个定位告诉孩子李大钊是活生生的人,是有血有肉的人,很好地把握了人性的特点。 这是一堂原生态的课。学生批注阅读的过程中教师两次提醒学生,表面看来是打断学生的思维,实际上却表现了教学智慧,因为教师发现学生的批注都是口号式的大话,真正为学生导学导法,引路引法。既是学习方法的指导,又鼓励了一部分学生的积极性。 课文也像跳水一样有难度系数,此文教学属于难度系数比较高的。篇幅长、远离学生的生活背景,教学时必须选准着力点,抓住单元的主题和主要训练点,长文短教。蒋老师选择的切入点是:哪些言行打动你?在具体交流时寻找相应的联系点,辐射点,上挂下联、有取有舍,重锤敲打的是22和27段,弱处理“被捕时”段落,目的是“把房间打开,让孩子们先进去,触摸自己的感受”。 长文短教要把握作者情感的凝聚点、表达情感的载体点和学生学习的兴趣点,三点统一才是切入点,点与点之间是有联系的,现场要作出准确的调控,比如学生会了不要讲,教师自己不懂的不要讲,讲了后学生也听不懂的不要讲。
|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实录及评析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实录及评析 |
下一篇文章: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反思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