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我还有自己的理解。’以善于思考见长的F起身说,“ 我想从人与自然相处的角度来谈。自然风景是没有生命的,正是由于人的参与活动,自然风景才有了生机。傣族人的建筑是人适应自然而生存的结果,从收获的场景中,我能理解到由于傣族人尊重自然,大自然也回馈勤劳的傣族人。从泼水节的风俗中我也可以看到傣族人保护水环境的意识,进而可以看到傣族人强烈的生态意识。” 教室晌起热烈 掌声,我也不禁为 F同学的发言叫好。
我于是进行小结:“看来写游记散文,光抓住特征写自然风景还不够,还要写出土著居民的生活方式、风俗人情,这样可以收到相得益彰的效果,也能起到丰富内容、深化主题的作用。
教学至此,按理已经完成了教学任务;然而我进一步追问:“我们从《美丽的西双版纳》一文中不仅了解了神奇的自然域貌,也从风俗习惯描绘中感受了傣族独特的民族风情。请同学们结合课文内容思考,游记内容的描写至此是否已经 画上句号?”
课堂一片寂静,学生思维的波涛在暗涌。
我先要求学生集体朗读最后一部分文字:
。透过傣家少女优美的舞姿,借着晃动的 灯光,我看见在竹楼的一角摆放着几个新做的棺材,这些是寨子里的人为防不测而准备的。眼前跳动的身影,焕发出生的力量和活力,人们尽情地享受着生之快乐,全然忘却了死亡的阴影——或许,生死只在一
念之间,正是因为有死的恐惧,生的欢乐才如此真实,生的片段才如此灿烂l”
然后进一步提示学生咀嚼这部分文字,说说自己的发现。
我发现傣族人很乐观。
我看出傣族人对于美的炽热追求。
“我透过舞姿看到傣族人对于死亡的蔑视。”
“我发现傣族人对于生活很热爱。” “傣族人珍爱生命、享受生命的态度,感染了我。”
我继续要求:“请同学们根据刚才的发言进行归纳,你认为游记写作的第三个境界是什么?”
沉寂片刻,科代表发言:“我认为是写出当地居民的精神面貌和追求。这是抽象的东西,但也是最能打动人心的内容。自然风光是眼睛看到的,风俗人情是可以亲身体验的,而当地居民的精神世界需要作者根据自己
的阅历进行心灵的感悟。我从朗读的文字中感受到这篇游记思想的重量。”
我抚手赞叹:“思想的重量’,多好的表述!这就是游记文章所谓的三境界:首先是写出自然风景的美味,其次是绘出风俗人情的趣味,第三是点出精神生活的品位。《美丽的西双版纳》三重境界层层叠加,步步深化,也是行文的境界啊!”
“老师老师。”学生G急急举手,。受您总结启发,我从前面傣族人泼水与嬉水情节中也看出他们精神上对水的崇敬和与水相亲相爱、水乳交融的依恋;祭佛的情节看出傣族人追求精神的纯洁和向善的灵魂品质。”
江苏宇教育集团堂左实验级中学225800
让学生生成知识
彭金红
知识的建构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关于这篇游记散文,师生建构了什么知识呢?本课的教学内容围绕以下四个关键问题展开:
1.你认为游记需要写哪些方面的内容?
2.描写好自然风景之外,为什么要浓墨重彩写傣族人呢?
3.除自然域貌和风俗习惯外.游记还需要写什么内容?
4.游记写作第三个境界是什么?
从这几个关键问题的提出与解决来探讨散文教学知识应该如
何建构的问题,我们有以下思考:
首先,游记散文应该教些什么?
以往.要么是“形散神不散”
成为教学的主要内容,要么拘泥于散文的“托物言志,情景交融”等知识的讲解,讲来讲去总是那么几句老掉牙的术语,课堂上充斥着大量陈旧僵化的知识。游记散文包含着散文的语体风格、散文的体式、散文的艺术品格等方面的知识,在散文教学知识研制还处在相对落后的情况下, 教师对于教学内容生成的意义就显得尤为重要。从这一点来说,陈连林老师做了一个值得鼓励的探索。围绕着游记散文内容的知识建构,他设计了四个问题,层层推进.从游记散文的表层内容到深层意义,引导学生透过文本把握了游记散文内容的特征。
其次,教学内容应该如何生成? 从本课例来说。教师实现了将“教材作为例子来教”的追求。教师要求学生结合课文理解游记散文,一方面紧扣了文本,不离文本谈知识;另一方面,从文本出发。使文本成为学生获得知识、形成学习能力的凭借。教师在整体上的预设很明显,但这种预设,体现出教师对课堂教学目标的把握的必要性。在教学目标的引领下,知识通过师生的共同建构得以生成。本课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合作讨论,查看资料,思维被激活.以至课堂进行到最后,结论也由学生得出。但结论虽得出,课堂并没有结束,学生的思考被引领到更高处,这也正是本课最为精彩的地方。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