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蓝蓝的威尼斯》教学反思
泰州市高港中学 韩华
《蓝蓝的威尼斯》一课是我参加“泰州市语文优质课评比活动”时上的一课,它是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完成的。上研究课时,包教研组领导李国璋校长、印亚芳校长、肖冬明校长及全校语文教师参加了听课、评课分析,总结了成功的做法,诊断出了存在的问题。最终,在一遍遍的上课、评课、修改再上课的基础上,形成了这节课的教学设计。
通过这节课,我感受到了学校开展集体备课的好处,它给我的教学带来了方便,给老师们提供了一个互相学习和反思的平台。集体备课所解决的是教学中最直接、最实际的问题,主要任务是完善课堂教学。集体备课中,一些大家感兴趣的课题,由于智慧的交流而得到理性的升华,其理性认识能更好地指导实践,在理论和实践之间架起桥梁,教科研的氛围在集体参与的行动与反思中逐步浓厚。能显著提高教学效果。
《蓝蓝的威尼斯》是一篇游记散文,因此我设计了这样三个教学目标:1、了解威尼斯奇特、瑰丽的风光和文化艺术,感受威尼斯的美。2、学习课文移步换景的写景方法。3、欣赏课文优美的语言,学习并恰当使用修辞手法。教学时通过找作者的行踪和在某一处所看到的景色这一环节,让学生懂得移步换景的写景方法;在标题上做文章,抓住“蓝蓝”一词来了解威尼斯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和谐统一;对于文章的优美语言,让学生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感悟、整理、交流,并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来感悟语言的美。
课堂上,我重视学生自主探究精神的培养,让“思”将“问”引向深入,让“问”将“思”予以外显。理想的语文课堂是一个火种点燃学生的智慧的火把,让他们不仅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在课堂中解决疑问,更重要的是在课后仍能产生问题、怀抱好奇。
本节课我十分重视语段赏析,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掌握关键字词,在反复朗读和小组合作的基础上,体会作者文中的情感。虽然学生在朗读中出现了一些缺憾,但基于尊重和凸显“每一个学生主体”这一课标精神,我并没有淡而化之地一带而过,而是一次次地耐心指导,使学生真正体会到语言的魅力。
总之,在这次的“泰州市语文优质课评比活动”中,我不仅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而且收获了许多教育教学的经验。我将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不断探索,争取积累更多好的教学经验。
2009年11月15、16日按省教师培训中心安排,我在省教育厅新课程“送培到县”初中语文学科(大丰、高邮)活动中,执教《蓝蓝的威尼斯》观摩课。两天上课,感受颇深。
以往去外地外校上课,总会安排一次课前见面,熟悉熟悉学生,布置一些预习,使课能够顺利进行。唯有在大丰这一次是例外——
给没见过面的学生上课,备课中“学生因素”无法考虑;临上课前被告知来上课的学生已经学过这篇课文啦!(在高邮安排的学生是初一的,这倒不难。)如何应对,对我确实是一个考验。
利用课前候场的短短几分钟,我快速接触了解学生:翻看他们书上的笔记,初步了解他们上课的内容,明确告诉学生我这个老师将用另一种方法为他们上课,看看效果怎样,从而快速消除学生的困惑:怎么上过的课还要让我们上?
利用进教室后等待上课的两三分钟,消除学生的紧张感,于是在200多人的众目睽睽之下与学生“闲聊”,让学生猜猜我是哪里的老师,告诉他们天堂苏州“园林甲天下”,因为“苏州园林是各地园林的标本”。上课前的这段插曲,被我即兴用来成了上课的导入语。(因为我没料到学生比较的闭塞,让学生猜猜我时哪里的老师,学生报的地名,除了“盐城”我知道,其他都是我闻所未闻的——上完课回去查阅地图,发现那都是大丰境内的地名。当我告知他们我是来自苏州的老师时,学生中有人脱口而出“苏州在那儿呀?”再问去过苏州的有几人,只有一只手举起来,问苏州风景最有名的是什么?竟无人接嘴;告诉他们是园林,是“甲天下”的园林,我看到的是一双双迷茫的眼睛。)
专家张和忠老师评课时对此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导入自然,情境设计平实真实,体现了‘教学无痕’”。而这只是我的应急啊!试想,如果只是按照我原先设计的导入来进行教学,恐怕开场就是大冷场!(原来设计从苏州的小桥流水,人家尽枕河引出“东方威尼斯”的美誉从而走进威尼斯。)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了解学生,“以生为本”也落实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哪怕是一个教学细节的处理上。
写一手漂亮的粉笔字,设计一个独特的板书,是语文教师的出彩点,而我的粉笔字马马虎虎,不能为我增色。平日将课文内容用比较具体的板书、简练的语言表达出来,确实是我在新课程进行第三轮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回归。但出来上所谓的观摩示范课,总不愿意出丑的。是否用板书,还在犹豫中,促使我将板书演练到底的,是在我翻看学生的书本时发现他们几乎是一片空白,少数只是标注了段落,勾画了一两条横线后作出的决定。
尽管选文是一篇略读课文,同样让学生学有所得,所以上课过程中在边引导学生把握文本,体会文意时边将课文主要内容用简洁的语言,具体的板书演示在黑板上,同时我欣喜地发现学生也在书上将板书内容或记录或勾画下来,至少他以后翻看此文时很快将文章内容提炼出精要的几点。
张老师的一句“板书具体,走语文教学回家的路”,让我感到我的献丑是值得的!预先调研学生,为教学“鸣锣开道”,更是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需要时时在心的。
一般人上课注重情境设计,制作美轮美奂的课件,在学生接触文本之前就将图片啦、音响啦提供给学生,是“沉浸其中”“熏陶”。而我先引导学生把握文本文意,品味语言的魅力,展开联想想象,将优美的文本幻化成优美的画面,然后再给学生欣赏美丽的威尼斯,此时学生发出了“哇”的惊叹声!在惊叹的同时可以将自己的联想想象与画面做比较,感受文字的魅力。这样处理,我坚定语文姓“文”而非姓“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