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将“学习移步换景的写法”、“了解威尼斯的独特风光和文化艺术”定为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是体会“蓝蓝”的含义以及比喻的表达效果。 四、教学方法 关于教学方法,我是这样考虑的。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学中我准备采取学生自主阅读、感悟,教师适当引导、点拨的方法,并利用多媒体将课文中所描述的美景一一展现出来,同时采用分组讨论、班级交流等手段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为此我设计了期待阅读、体验阅读、深入阅读、探究阅读等四个主要学习环节。 五、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期待阅读 我的导入是这样设计的:首先请同学们说说他们所知道的国内的风景名胜或旅游城市,接着展示三峡和济南的图片,我们曾跟随郦道元游览长江三峡,流连于雄奇险拔的山脉,浊浪滔天的激流间;我们也曾结伴老舍走进泉城济南,感受冬天的温晴。紧接着图片展示威尼斯最独特的水巷,今天,我们将乘座飞机一起去往意大利,神游这独具风格、魅力无限的城市。 (二)整体感知、体验阅读 在这一环节中首先要求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划出生字词,并思考威尼斯这座城市有什么特点,读完后先检查生字词的掌握情况,然后交流阅读感受。学生毫无疑问能一下子说出威尼斯是水都。既然威尼斯又称“水都”,那我们就从欣赏“水”开始,接着请学生从文中找出体现威尼斯是“水都”的语句,引导学生感受水都之美。 (三)行踪搜索、深入阅读。 本文是一篇游记,注重漫游路线的介绍。在这个环节中要求学生四人一组深入阅读课文,合作探究这样两个问题。 1、假如你就是作者,有幸去了威尼斯,请你介绍一下你的行踪。如果发现学生有困难,可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文中体现作者行踪的词语,这样就会很容易找到类似的词句。 2、你沿途看到了哪些景点?学生在介绍景点的过程中教师同步展示对应的图片,并讨论这样几个问题:大运河两岸的建筑有何特色、“李亚度桥”为什么特别引人注目、圣马可广场的来历、描写圣马可广场的优美语句有哪些、介绍叹息桥有何作用等。此外,在学生介绍公朵拉的时候,再补充播放一段视频,进一步感受意大利的独特风情。最后就是总结写法:移步换景。作者正是从不同方位视角,用一副副色彩明快的画面,把威尼斯的迷人风采一一展现出来,蓝天碧海、典雅繁华、和谐幸福,美丽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一起构成了蓝蓝的威尼斯。 (四)品味“蓝蓝”,探究阅读。 在这一环节中首先请学生试着给文章拟一个标题“ 的威尼斯”。接着引导学生将自己所拟的标题和文章的标题对比,进而发现,课文题目特别吸引人,不说“水城威尼斯”“奇特的威尼斯”,而说“蓝蓝的威尼斯”,就此引导学生从环境、人文等方面思考题目中“蓝蓝”的含义。 (五)展开想像,赏析语言 “蓝蓝的威尼斯”是个瑰丽的城市,要把它如实地描绘出来,就要用美的语言来表达。在这一环节中展示几组运用比喻手法的句子,请同学们想像这些句子所表现的情景,分析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教师先做一个示范,然后学生分组合作,再推选代表在全班交流。最后可做如下小结:绚烂的语言可以使文色浓艳,易于表达作者强烈的感情,而贴切的比喻可以使平凡的事物变得美妙起来。 当然,美文,读美了,才是一种享受。此时可建议学生中速、深情地朗读描写瑰丽风光的语段,先请班上最擅长朗读的同学范读,然后全班齐读。 (六)展示周庄的水乡图片,对比欣赏。 威尼斯如此的美,令人心驰神往,但在遥远的西方,由此引出“东方威尼斯”,引领学生一起去看一看闻名遐迩的中国第一水乡周庄。通过图片的对比展示让学生感受到东西方水乡建筑的不同。威尼斯的建筑具有浓郁的西欧风格,而周庄,则以明清宅院的古朴,向流逝的岁月讲述着小桥、流水、人家的典雅。屋檐下的灯笼,临河的隔窗,水上的小舟,岸边的女子,弥漫成一幅水墨长卷。 (七)布置作业: 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正因为这种独特之处吸引着游人的目光。最后留给学生一项课外作业,根据自己对家乡的了解,选择一种色彩来概括其独特之处,并运用移步换景的写法和多种修辞手法。 六、板书设计: 蓝蓝的威尼斯 水都美 建筑美 人文美 移 步 换 景
姜丽 尊敬的各位评委: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位于苏教版八年级上学期第四单元的一篇游记散文《蓝蓝的威尼斯》,这是一篇介绍威尼斯奇特、瑰丽的风光和文化艺术,展现威尼斯水都美、建筑美和秋色美,称颂中意两国人民悠久而深厚友谊的自读课文。 文章语言生动形象、魅力绚烂,充满着诗情画意,蕴含着作者对威尼斯美丽景色的无限热爱的情感。 初二年级的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学过《阿里山纪行》等游记散文,对散文的学习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由于本年级的学生年龄尚小,阅历甚浅,他们对文章语言的品味、鉴赏能力相对还比较薄弱。所以根据以上这些将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拟定如下: (1) 领略威尼斯绮丽的风光; (2) 体会中意两国人民深厚的友谊; (3) 理解比喻修辞手法对增强文章语言魅力的作用。 同时,将教学目标中的“领略威尼斯绮丽的风光”和“理解比喻修辞手法对增强语言魅力的作用”这两点作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采取:学生自主阅读、感悟,教师适当引导、点拨的方法,让学生领略威尼斯瑰丽的风光;同时采用分组讨论、班级交流等手段培养学生对美的感悟。 接下来,我就重点谈谈我对这篇文章教学过程的设计。 这节课,我是按照“导入新课-----预习交流-----感知欣赏-----拓展质疑”这几个板块进行的。 首先我从“威尼斯是世界上最有魅力的水城,是亚德里亚海滨的一串明珠”这句话直接进入课文,带领学生一起去欣赏威尼斯美丽、独特的魅力。 随后,我请学生将他们在预习过程中的重点字词和其他同学交流分享,同时请其余同学补充、指正,然后再将收集的字词集体朗读以便加深记忆。 当字词的障碍扫除清楚以后,我就可以和学生一起整体感知课文。我请学生一边朗读课文一边画出文章中表示作者行踪的词语或句子;同时画出文章中表现威尼斯城市特点的词语。当学生朗读课文结束后,学生两人相互交流文中得到的答案,明确文章是按照移步换景的方法来组织材料的;同时明确城市特点的词语是“瑰丽、奇特”。教师乘势再问:“奇特在哪里?瑰丽在何处?”学生再次到文章中寻找答案,明确:奇特在它的交通工具,瑰丽在“圣马可广场”、“教堂”、“叹息桥”等建筑及两岸的风光上。它将威尼斯的“水都美”、“建筑美”、“秋色美”等展现的一览无遗。教师还可以再问:文章到此结束了吗?其实没有,文章最后一小节还写到了中意两国人民之间的深厚友谊。 文章写的内容基本上清晰了,教师再请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文章为什么以“蓝蓝的威尼斯”为题?学生讨论、交流后,教师总结:蓝色的是大海的色彩,它符合威尼斯水都的地理特点,同时它又不仅是一种自然的色彩,在文中也表现为一种人文景观,它是美丽、和谐、幸福的象征,圣马可广场的来历、建筑、游客等都是一种人文景观,这种景观构成了一幅宁静、和谐、幸福的生活画卷,这些正是威尼斯的内在特征,也正是它串联起了文中看似繁多而无关联的内容,这很好的体现了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美丽的威尼斯需要用美丽的语言描绘,在下一个环节中,请学生将他们最欣赏的句子找出来和大家分享。可以提示学生从修辞等方法入手寻找。学生找出之后,再请他们有感情地读一读,让学生读出关键的词语,注意读出重音,注意抑扬顿挫。如果学生朗读不到位,可以请其余同学再读或教师范读以此感受那种幸福、美丽的美,在读的基础上还要学生讲一讲喜欢的原因和理由。 例: 1、一片蔚蓝色的世界:天,是蓝的;地,也是蓝的。水天连接的远处,耸立着几处高楼和尖顶教堂,仿佛在蓝色的盆景里点缀着一簇簇的村落 这段文字描绘了一个蓝色的世界。作者把威尼斯比作“蓝色的盆景”,而威尼斯的建筑则是“蓝色的盆景里点缀着”的一簇簇村落。这个新鲜贴切的比喻,不仅紧扣了题目,描绘出威尼斯给人的整体印象,而且有着深邃的意境,使平凡的事物变得瑰丽美妙起来,使游客产生了急于去观赏个究竟的冲动。 2、118个岛屿,177条大小河道相互沟通,由401座各式各样的桥梁串联缀接而成的“水都”,就像一串颗颗珍珠连缀起来的瑰宝。入夜,灯光映着碧水,明月照亮大海,泛舟在亚德里亚海滨像进入了水晶宫一般,真是人间奇景。 这里运用了两个生动而贴切的比喻。前一个比喻写水都白天之美,后一个比喻写水都夜晚之美。这两个比喻的共同特点世“闪闪发光”,给人以光彩夺目、如诗如画的感觉。灯光、明月、碧水、大海、珍珠、瑰宝……这是多么绚丽灿烂的“人间奇景”呀! 3、深秋的威尼斯,绚丽多姿,游客如云,广场上成千上百只灰鸽争相啄食,供人拍照、逗乐,穿梭来往的船艇,迎着飞翔的海鸥,构成了一幅美丽、和谐、幸福的画卷。 这段文章是圣马可广场的秋景。有声有色,有动有静,营造了一种和谐、幸福的气氛,给人以陶醉的感觉。文中的三个比喻也恰如其分,尤其是“画卷”,这一比喻带有综合美,富有诗情画意。 再次品味了威尼斯的美丽,同学们肯定愿意当一回小导游,将今天学过的威尼斯的美丽的景点、人文风情等向没有到过威尼斯的或者没有学过本文的朋友讲解。要求:讲出特色、讲究语言流畅,可以适当引用文中语句,注意讲解时的语气和语调,可以适当添加手势等。用这种方法带领学生又一次和文本对话,感受水都的美。 在以上过程的基础上进入到质疑环节,让他们讲学习中有疑问的地方向同学或老师问一问。 最后在多媒体展示一组威尼斯景色的图片中结束本课,教师布置课外作业。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