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材分析:
《国宝——大熊猫》这篇课文从多方面介绍了大熊猫的特点和习性,写出了大熊猫的珍贵,而且文章的语言准确、生动、形象,在说明文写作方法方面可作为模仿、分析的范本。本文不同于其他说明文的是,隐藏在文字背后的人文内涵十分丰富,当我们潜心会文、披情入文时,我们会发现文字并不是枯燥、单调、死板的。透过文字,我们会感受到人类与动物相互依存的关系;我们会从大熊猫作为“和平大使”带着中国人民的友谊到国外去攀亲结友中看到祖国的荣耀等等。
鉴于以上的教材分析,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教学目标:
1、能通过阅读课文、提取信息,学会使用生动活泼的语言介绍大熊猫的特点、习性等。
2、了解大熊猫成为国宝的原因。
3、学习本文的说明方法;积累、品味文中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
4、了解大熊猫生存现状,强化保护濒危动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大熊猫成为国宝的原因
2、学习本文的说明方法;积累、品味文中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
二、学生分析
初一学生,感情较为丰富,好奇心强,表现欲强,极愿了解一些可爱的小动物,这是能学好本课的优势之一。学生初始阅读的兴趣十分浓厚,而且由于文章通俗易懂,通过自学完全能够掌握大熊猫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等。但是初一学生的学习也往往停留于此,如果没有老师的引导,如果没有新的任务驱动,学生在说明文语言的生动、形象,这篇文章蕴涵了哪些情感因子等方面不会进行深入追索。因此,还需要教师在学习过程中的启发和点拨,以求拨云见日。
三、教法和学法
这篇关于动物的说明文不象小说、散文、诗歌等文体,可读性很强,它只是用说明的语言向读者介绍动物。较之于其他文体,略显枯燥。在教学的时候,教师往往容易被文章中的知识点所诱惑,变相地把语文课上成“生物课”。因此,教学教程中,我针对学生学习实际及本单元的整体目标,采用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通过自读、小组讨论等方法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使学生在积极情感的驱动下自主地、能动地阅读,整个教学活动和目标的达成都在这个虚拟的情境中完成。
四、教学程序
为了使教学目标得以落实,重难点得以突破,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来完成教学。
第一步:字词导入,一石三鸟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想带领大家去认识一个动物,但凡见过这个动物,你就会对它一见钟情,时而发出这样的感叹:“啊,教我如何不爱它!”
出示幻灯
它出生在人烟稀少、海拔三千的秦岭 (nán lù),拒做“酒肉和尚”。
它隐逸在云雾缭绕、烟波 (浩瀚、浩繁)的山林间,成了“竹林隐士”。
它喜爱四处流浪,没有固定的 (栖息、居住)场所。
它喜爱独来独往,养成 (孤僻、乖僻)的性情。
它是计划生育的标兵,一般每胎 (fēn miǎn)一仔。
它是世上最负盛名的 (bīn wēi)物种。
它是一颗 (cuǐ càn )的东方明珠。
啊!教我如何不爱它!
说明:本环节我精心选取了本课中“南麓”、“濒危”、“分娩”、“璀璨”等重点词语,筛选课文信息,勾勒出大熊猫的大体轮廓,估计学生很快能猜出本文的“主人公”。
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所说:“词语要嵌在上下文里头才有生命,才容易记住,才知道用法。”“词不离句”,“义随境迁”是字词教学的两条基本准则。本环节的设计,既检查了词语的预习,又巧妙的导入课文,还使学生对大熊猫有了初步印象,可谓一石三鸟。
师:它就是……(大熊猫) 板书课题
师:你从题目中读懂了什么?(突出大熊猫的珍贵,吸引读者:这国宝究竟是什么)
师:今天,我们就跟随***先生,与大熊猫来一次春天里的约会。预习过课文,你能给大家讲几个课文中有关大熊猫珍贵的故事吗?(见课文第1-3节,第7、第15节)
说明:文中穿插介绍了一些故事,增添了人文性。讲故事可以调动学习兴趣,初步体会大熊猫的珍贵。将故事抽离出文本,以便下面更好地学习重点内容。明确这些故事运用了举例子、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师:大熊猫作为友好往来的使者,给许多国家的人们带去了欢乐,它们的确像一颗璀璨的东方明珠,给这些国家的动物园增添了华夏异彩。
第二步:虚拟情境,激发兴趣。
这是本课的主体部分,意图通过三个环节的设计达成教学目标。
第一个环节:帮熊猫编制一份档案(突破第一和第三个目标)
大家知道,2008年奥运会的时候,熊猫被选为了奥运吉祥物。憨态可掬的晶晶无论走到哪里都给人们带来了欢乐。这不,世博会还有几天就要召开了。欢欢是一只来自四川汶川的野生大熊猫,在5.12大地震中,他和伙伴们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帮助。这一次,他也想为世博会做点什么。于是,他打算为自己编制一个档案,寄给组委会,希望自己成为世博熊猫,欢迎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只是他文化不高,你能帮帮他吗?
我的档案
说明:如何迅速而准确地选出自己需要的材料中的有效信息,然后将之加以整合,进行深入的研究,这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必要的阅读方式之一。但是,我们农村的初一学生阅读能力较低,教师应给学生一定的途径,让学生明确从哪个角度、用何种方法捕捉并搜集信息。所以这个环节的设计就使得学生有路可走,有据可依。在与学生的交流过程中,教师应适时引导学生学习说明文的说明方法,体会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对文中的字词进行重锤猛打,从而咀嚼语言文字的魅力。
第二个环节:替专家填写一份宝物鉴定书(突破第二个目标)
欢欢的档案寄出去不久,就收到了回音,组委会打算对它进行鉴定,因为现在有些宠物店为一些小狗美容,打扮成熊猫的样子。有一次,警察追着一个抱着熊猫模样的人追了几条街。如果你是鉴定组成员,请你填写一份鉴定报告。要求:(1)仔细阅读课文,努力获取有关大熊猫的有效信息;(2)根据鉴定书上的条目,直接在书中划出相关的语句。(交流大熊猫为什么珍贵)
宝物鉴定书
宝物学名: 猫熊
宝物现用名: 熊猫 外号: 獏
宝物外在特征: 可爱、俊俏、温驯
宝物来历: 我国四川、甘肃、陕西海拔2000-3500米的崇山峻岭
鉴定结论: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鉴定依据: 我国特有、最富盛名、数量稀少、活化石
说明:本环节我设计了一份宝物鉴定书让学生以专家的身份填写,意在让学生分析大熊猫珍贵的原因,突破教学重点。如果说第一个环节是“读”的过程,这个环节则是着眼于“思”,重在学生依据自己的基础知识和能力层次进行思考。在中学生心目中,专家就是权威的象征,让他们做一回专家,他们的态度非常慎重。这一环节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宝物鉴定书的最后一行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学生的回答可能不完整,教师应作适当的补充。其中,“活化石”是理解的难点,教师要加以阐释,这样可以让学生体验到大熊猫在经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考验,成功的生存下来,与地球共存并发展的坚强毅力和忍耐精神。
第三个环节:倾听熊猫心声(突破第四个目标)
师:拿到鉴定书后,欢欢成功地成为了世博熊猫,他欣喜万分,开始张罗着出发,临行前,他的朋友们叮嘱他:“到了上海,如果有记者采访你,一定要替我们带一段话。”
选一名朗读较好的学生读下面一封信。
亲爱的朋友:
我们是来自四川汶川的野生大熊猫,感谢大家帮助我们重建家园。首先预祝世博会隆重召开。首先预祝世博会隆重召开。世博会是人类文明的一次盛会。然而,我们不得不说,正是人类文明的发展,不断地侵噬我们的自然领地,迫使我们隐居于四川岷山,邛崃山和大小凉山,甘肃南缘何陕西秦岭南麓等高山深谷中。50年代至今,我们的栖息地已消失五分之四,现仅仅存一万余平方公里。我们的种群被分割,不得不近亲繁殖,导致物种退化,我们的家族成员目前在全世界只有1000只左右。再加上竹子的周期性开花,疾病困扰等原因,我们的生存面临严重的威胁。……朋友们,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希望人们在建设美好城市的同时,能够为我们想一想。借这次盛会,说出我们的现状和
心声,希望得到大家的理解。
师:地球历史上无数灾害的重演均未能把大熊猫从自然界淘汰出去,而在人类的干扰下,大熊猫却面临被淘汰出局之险,这不得不令人心痛。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让这濒临灭绝的熊猫家族兴旺呢?
(开辟自然保护区,人工饲养、繁殖,开辟生态竹园,为大熊猫提供丰富食源,利用克隆技术提高繁殖率……)
说明:本环节设计以大熊猫的口吻说出他们的生存现状,强化保护濒危动物的意识。这样的材料呈现方式带有浓厚的感***彩,学生很容易被打动,原来他们心目中憨态可掬的国宝竟然面临着这样的窘境。材料呈现之后,我随即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能为大熊猫做些什么?”要提醒学生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把这份对大熊猫的喜爱转化为保护它的行动。
以上三个环节都在虚拟的情境中完成的,学生如同在童话的世界中遨游,会在不知不觉中完成学习任务。
第三步:抒情结尾,情感熏陶。
冬季已转身离去,春季还没站稳脚跟,树木才抽出一点点嫩芽,山布谷鸟也才刚刚开始啼鸣,大熊猫们敏锐地感知到了这季节的变化,在微暖的阳光中,它们抖落属于冬日的寒冷,舒活筋骨,抖擞精神。愿稀世珍宝大熊猫与人类共存。
说明:在展示大熊猫图片的同时,教师以富有感情的抒情性语言配以解说。诗一样的语言会触动学生的心弦,引起心灵的共鸣,更加激发他们对大熊猫的喜爱之情。
五、布置作业
请写一份“保护大熊猫”的倡议书
说明:本环节的设计体现了本单元的主题,通过写一写的训练来加深学生对“珍稀野生动物保护”的深刻认识。
板书设计
举例子 珍贵(果)
打比方 ↓逻辑顺序
列数字
分类别 为何珍贵(因)
说明:本人所教的两个班级的学生都是来自农村,基础差,没有好的学习习惯,甚至有部分学生厌学。所以本设计依据新课改要求,紧扣时代脉搏,力求贴近学生认知水平,长文短教,重在一个“趣”字。设计时,我深入钻研教材,利用文本资源和课外资源创设良好的学习情景,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既拓展了学习的空间又给学生的学习增加了容量。教学环节层次分明,且由浅入深,使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有了深度。 另外,我给学生以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自主、合作学习,学生的能力有新的发展。但本文太长,本设计力图面面俱到,课堂难免拥挤,课堂节奏过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