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课程教学要求
《全日制高中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论述类文章,教师应引导学生把握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着重关注思想的深刻性、观点的科学性、逻辑的严密性、语言的准确性。 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
二、教材分析
本文是必修四第三单元的精读文章。这一单元的文章都属于论述类文章。这篇文章是从美国哲学家弗罗姆《爱的艺术》中节选出来的,具有一定思想深度,文章逻辑性非常强,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教师与学生共同学习时,作为学习主导者的教师,要寻找捷径,努力缩短文本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这篇文章属于伦理学方面的随笔。父爱、母爱与学生的关系非常密切,每个孩子都是伴随着父爱母爱成长起来的。所以,这篇文章的教学要补充一些辅助材料并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
三、学情分析
议论能力是中学生要具备的语文基本能力之一。初中生形象思维发达、逻辑思维相对较弱,而高中生在初中基础上逻辑思维逐步增强。但对于高一学生来说,在整套高中语文必修教科书中,议论文只有两个单元(文言文除外),因此这个单元意义重大。针对学情,这篇文章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将作如下设计。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准确把握文章思路,理解父爱与母爱本质不同,了解弗罗姆关于健康而成熟的灵魂的观点。
(二)过程与方法:初步掌握阅读论述类文章的方法,即理性分析的解读方法。体会本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的写作特点。理解、探究和评价作者对父爱与母爱本质的思考以及对于理想人格的分析。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把对“爱”的认识由感性层面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并且形成健康而成熟的心灵。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快速理清文章的思路,品味关键语句,进而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
(二)教学难点:理清本文思路及部分关键语句。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一)教学策略:
点拨法、问题探究法、纲举目张法、自主、探究与合作。
学习这篇文章,首先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看看作者怎样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整体把握的前提下,体味关键语句、难点语句的含义,做深入探究,甚至是评价,对于作者的观点,学生可以有不同的看法。
(二)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等。
七、课时安排:
一课时。
八、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指导学生课前预习。
(二)教师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章思路及文章论述的主旨。
这篇文章主旨不是简单的对父爱与母爱的歌颂,而是为了构建健康、成熟的灵魂而对父爱与母爱以及孩子的发展进行的剖析。也就是“人从同母亲的紧密关系发展到同父亲的紧密关系,最后达到综合,这就是人的灵魂健康和达到成熟的基础。”
(三)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探究,品味,质疑,在整体把握的前提下,深入理解文句的内涵,从而获得对文章更深层次的体悟,内化为自身的精神力量。
(四)检测学生学习效果,课堂总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