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让学生读句后弄清“仿佛”一词在文中的作用,理解“一曲新歌”、“欢乐的歌”都是作者借景抒情,运用了一种想象的描述方式。
6.再次让学生用自豪、骄傲的语气读最后一段。
(六)小结全文:
学习这篇课文,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抓住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运用比较句子的方法理解句意,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作者按不同观察点的变换顺序,把看到的景物写清楚,写具体的方法。(二)练习照样子、仿写句子。
二、教学重点、难点
弄清谁,到什么地方,干什么的句式,并照样子仿写。
三、教学过程
(一)出示填空练习,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把句子补充完整。
1.在码头上,“我”看到了蓝天、白云、碧海、朝阳。
2.在海港两岸“我”看到了吊车、海轮。
3.在海上,“我”看到了咱们自己的石油钻探船。
出示上述练习,有两个目的。一是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复习的情况。二是通过句子练习,让学生了解本文的篇章结构。
(二)引导学生认识不同观察点变换的顺序。
1.分析句子,认识不同观察点变换的顺序。上述三句话,分别代表了三个自然段的内容。其中“在码头上”、“海港两岸”、“大海上”分别是三个词语表示不同观察点。“蓝天、白云、碧海、朝阳”和“吊车、海轮”及“钻探船”又分别写出了作者在不同观察点看到的景物,作者这种以地点词语作为标志,以观察点的不同为顺序,就是地点变换的顺序,也叫不同观察点的顺序。
2.扩大思路,让学生举例说一说自己掌握的表示不同观察点的词语。
例:在教室里、在书桌上、在家里、在路上、在电车上、在马路两旁、在黑板报上、在楼道里、在山上、在公园里、在十字路口。
3.仿照句式、练习说话。
让学生练习用“在什么地方?谁?干什么?”或“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说一句话。
例:
(1)小明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
(2)我在厨房里帮妈妈刷碗。
(三)照样子、写句子。
1.指名读课后练习第4题,弄清要求。
2.看懂例句:
谁让谁?到什么地方?做什么?
3.仿照例句说话。
例:
(1)我找小刚一起到图书馆看书。
(2)妈妈吩咐我到街上去买盐。
4.让学生填空,将句子补充完整。
5.指名读所填写的句子,集体评议,订正。
上一页 [1] [2] [3] [4]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