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经历
林黛玉本贯姑苏人氏,五岁时因父做官迁居扬州。母亲贾敏是贾母最小的女儿,父亲林如海是前科的探花,升至兰台寺大夫,钦点出为巡盐御史。林家虽是富贵之家,却亦是书香门第。林黛玉曾有小一岁的幼弟,养到三岁死了。所以父母对她爱如珍宝,见她聪明清秀,便请了贾雨村做家庭教师,教她读书习字,假充养子之意[6] 。林黛玉六七岁,母亲一病而终。
幼小失怙,寄人篱下的林黛玉过的是一种繁华中的苍凉生活。她没有真正贴心依靠的人,也没有什么属于自已的财产,绝顶的聪明和满腹的才华害了她,成就了她多思多虑,多愁善感的个性。同时孱弱的身体加剧了她对生命的幻灭感,缥渺无望的爱情煎熬着她易伤的心。在与物欲横流的贾府她是个弱者,是个无关紧要的寄食者,她的心理无法承受这样的事实,只有用清高孤傲来防卫自已,表现得日益尖刻与小心眼。她,是一朵带刺的玫瑰。刺是她唯一的坚强,掩盖在这脆弱的坚强下面的,是她那深深的自卑情结。
她焉能不自卑呢?她唯一能够凭以骄人自傲的美貌和才学,在宝姐姐来了以后,就有了势均力敌的对手。与薛宝钗初次相见的那一瞬间,她最后的自信,她爱情的堡垒就开始摇摇欲坠了。。。。。。
既然有木石前盟,又何来金玉姻缘?说明白了就是“既生瑜,何生亮?” 黛玉的自卑感使她总是疑心重重,对宝玉的爱没有信心。以至于不断地折磨他的感情为乐。看他伤了、哭了、病了、表白了,她才放心了、笑了、怜惜了、后悔了。池莉在小说《来来往往》中提到“男女私情是千万揉搓不得的。”而宝玉就是在林黛玉的这一小性子下,被弄得柔肠百转,不能自持,看客们也无不心思萌动,一至叫嚣要找个黛玉做情人,才不枉负平生。与她相比,宝相庄严的薛宝钗就有点可亲可敬不够可爱了。
黛玉的尖锐与《金锁记》中的曹七巧有共同的根源,都是因为爱的缺乏,对外界的不信任,没有信心和骨子里的反抗精神。虽然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难掩内心深处的悲凉。
黛玉常常提到死这个字眼,仿佛跟喝杯咖啡一样容易。死是她对于生活的最后反抗。现在小资们对于死亡的迷恋,不知与黛玉有没有关系,但不能不说,死亡确是她的生命中最精采的一笔。在凄艳夺人的高潮,一个美丽的生命戛然而止,就象樱花因它的易落而美丽一样,从此,她永远停留在了她如花般的岁月,在读者心目中成了永恒。如果曹雪芹不让她死,让她满脸皱纹地老去,和宝玉柱着拐杖坐在墙角昏昏欲睡晒太阳。或者嫁给别人,成了黄皮寡瘦,咽泪装欢的怨妇,那估计,没有多少人会象现在这样爱她的。
在书中她对于进了大观园的刘姥姥的尖刻嘲讽,一直是我困惑不解的事。当然,对于她这样封建社会中的贵族小姐,不能希望她对普通老百姓有我们现在的共产主义觉悟。但这样一位小姐出风头骂农妇也未免有点可厌。主要原因我以为,刘姥姥进贾府是为了乞得物质上的帮助,其动机市侩,诌媚粗鄙。黛玉在贾府,也是一个乞食者,刘姥姥的出现与作为刺伤了她敏感的神经,她的嘲骂,似乎是想彻底划分开她与她的不同之处,本质上是对乞食这一行为的厌恶和无奈。
再看她葬花时的吟唱: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
托物言志,借境抒情,自是香艳凄凉至极,谁读了不洒一掬同情之泪呢。然再一想,不免叹其矫情。居此富贵人家,锦衣玉食,呼奴唤仆,只不过,因为终身大事的无着落,就做此消极绝望状,那天下千千万万忍受着物质的贫寒,精神的溃乏和处于被侮辱被欺压地位的女子们,包括现在受了爱情的伤,还要每日为生存和男人们一样打拚的女子们,是不是都该纷纷自尽呢?
她的过分夸张的痛苦体验,她厌世的颓废思想,她对爱情只是呻吟,从不争取主动的消极态度,不能不说,其中都有自卑感徘徊不去的鬼影。 平常的人物分析中,总是把她当做是封建社会的叛逆者,我一直不解她逆在何处。如果说表现在她对爱 情的追求上,那她远没有尤三姐的大胆,也没有薛宝钗的主动运用手段。 她是方式是隐晦的,被动的,温文的。。。。。。而从来不是叛逆的,因为相爱是每个男人女人都会有的正常心理需求,算不上叛逆。 她因为自卑而过分自尊,她因为自尊而易受伤害,因为伤害而忧愁。忧愁,是她美丽的一部分。 戴望舒《雨巷》诗中那是结着愁怨的姑娘是谁呢?就是林黛玉。
“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 注定,她是薄命的,“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她丁香般的惆怅。。。。。。。” 注定,在被她泪水织成的雨巷中“她静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圯的篱墙,走尽这雨巷。”
林黛玉的自卑情结是命运所赐,也以此写成了她的命运。她病态的美,被曹雪芹描摹到了极致。让人如何不爱她。。。。。
《红楼梦》内蕴着一个时代的历史容量,是封建末世的百科全书,通过对“贾、史、王、薛”四大家族荣衰的描写,展示了广阔的社会生活视野,森罗万象,囊括了多姿多彩的世俗人情。其中的人物大家了解哪些信息?
《红楼梦》成于清朝乾隆时期,最初是以手抄本面世的,现在我们所发现的最早的一个手抄本,是乾隆甲戌年(1754年)的,但只有不连续的十六回,后来又发现了若干的手抄本,如乾隆庚辰年(1761)的抄本,差不多有八十回,这些手抄本都把这本小说定名为《石头记》,并且有署名“脂砚斋”的许多批语。据考证,这部小说的作者是曹雪芹,他大约生在康熙末年或雍正初年,卒于1763或1764年,他的身世究竟如何,至今不能形成统一的看法,但他由于贫病交加、爱子夭折,而未能最终完成这部小说,是可以肯定的事实,现在传下来的前八十回,基本上是他的手笔。在他去世三十年后,有一种120回的《红楼梦》以木活字印刷面世,在1791年和1792年连印了两次,从此大为流行。但据专家们考证,这种流行本的后四十回是一个叫高鹗的官僚续作的,他的续书虽然使故事有了一个完整的规模,人物大体上都有了一个结局,但因为他本人的思想境界和艺术修养都远不及曹雪芹,所以他续写的内容并不符合曹雪芹的原意。按曹雪芹的构思,贾家最后是要破落到“好似一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而高鹗却写成宝玉“中乡魁”,贾家“沐皇恩”、“延世泽”。所以,高鹗的后四十回乃一大败笔。但两百年来这种120回的作法已成习俗,而且高鹗所写出的宝黛悲剧结局,也被广大读者所接受。所以,现在人们说起《红楼梦》,往往指的就是曹雪芹的前八十回和高鹗的后四十回续书的总称。这120回的本子,总字数达1075000字左右。
曹雪芹在写这部书时,用了“谐音寓意”的手法,他把贾家四姐妹命名为元春、迎春、探春、惜春,这是谐“原应叹息”的音;在贾宝玉神游太虚幻境时,警幻仙姑让他饮的茶“千红一窟”,是“千红一哭”的谐音,又让他饮“万艳同杯”的酒,这酒名是“万艳同悲”的谐音,这样的手法几乎贯穿了全书,读者应该慢慢戌去品味。
《红楼梦》内容的浩大,不同的人赋予它不同的主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正如鲁迅所说: “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闺秘事......在我眼下的宝玉,却看见他看见许多死亡 ......”亦如王蒙所说:“它自成一个宇宙,一个世界,既丰富又复杂,既深邃又玄秘,既真实生动又意味无穷。”
《石头记》中的人物个性描绘赏析
文/吴雪芳
《石头记》又名《红楼梦》,是中国现实主义的一部伟大作品。鲁迅先生曾说过这样的一句话:“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不言而喻《红楼梦》代表着明清小说乃至中国古代小说的最高峰。该作品不论是在思想主题、创作手法还是艺术成就上都是其他作品难以望其项背的。其中成就最高的当属人物塑造方面,作者高超的人物个性描绘手法实在令人不等不加以赞赏。本文从《红楼梦》中人物个性的描绘赏析方面入手,深入浅出的领略《红楼梦》的内在魅力。
《红楼梦》在创作方面的艺术魅力突出表现在文本中塑造了大量个性鲜明的角色。这其中无论是支撑整个故事主线的主角,如宝玉黛玉等,还是见证红楼兴衰的配角如刘姥姥,亦或是在文中一闪而过的人物,如傻大姐等,均有入木三分的刻画。多达数百人,他们具有各自不同的形象与魅力,给人们带来了不同程度的思考,耐人寻味。这些形象刻画取得如此成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者的创作手段、描写方法等。
一.注重塑造人物多重性
1.打破传统人物个性描绘俗套
鲁迅先生说《红楼梦》“其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坏的,大为不同,所以其中所叙人物,都是真实的人物。”鲁迅先生的这段话有两个重点,一方面《红楼梦》的人物个性描写方式不同于以往,另一个方面《红楼梦》中的人物个性刻画真实,使他们更接近与现实中的人物,更加具有可信度。
说《红楼梦》的人物个性描写方式不同,是指《红楼梦》“打破了历来小说窠臼”,不再仅仅只描写美人如玉,贼子似鼠。在传统的小说中,描写女子“柳叶眉,杏核眼,樱桃小口一点点,杨柳细腰赛笔管,说话燕语莺声”;描写书生必然是温文尔雅,身着白衣,手持折扇,闲看落花漫随云舒。故剑眉星目的必定是英雄,而贼眉鼠眼的则是奸人无疑了。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大胆的打破了这一人物描写传统,从多方面描写人物,力求在人物刻画方面更具真实性。曹雪芹在人物刻画的过程中,主要立足于自身对现实社会的主观认识,通过有缺陷的塑造刻画复杂的人物形象。宝玉这一人物形象是《红楼梦》这一文本中的绝对中心人物,作者曹雪芹在他身上寄予了追求自由平等的无限期望。在宝玉的刻画上,虽然有很多带有理想化的特点,但曹雪芹并没有将宝玉神化,而是指出他身上仍旧具有富家公子的一些恶习。金钏儿的死与宝玉的轻薄调戏有着重要关系;因为自己“一肚子没好气”对着开门晚了的袭人抬脚便踢,致使袭人吐出一口鲜血;面对家族责任,他不仅不思量改革还给探春泼冷水,毫无责任感可言。仅从这一个人物刻画就可以看出来,曹雪芹在进行人物刻画的同时,力求突破传统,运用不一样的方式塑造更加真实的人物。这里的真实即是指人物形象精神面貌的真实。他们即便是在身份、境遇等方面相同或相似也有自己不同的性格。同样是贾府里的千金大小姐,元春端庄贤淑,迎春安分守己,探春精明强干,惜春冷漠避世。这些不同源自于她们内在精神的真实。正是这些不同方面的真实性,使得他们与生活中的人们具有更多的可比性,因而其内在魅力也就更加吸引人。
2.着重多个侧面描写
《红楼梦》在进行人物刻画的过程中,突破了传统小说将人物脸谱化的写法,在主要人物的身上可以看出,其性格是有着多个方面的刻画的。《红楼梦》中的人物在刻画方面更加注重写实精神,将人物行为等更多地放在文本中设置的社会环境中。正因为这样,文本中所刻画的人物也就具有了不一样的真实性,更有内在魅力。其中多达数百余人物,均注重多方面的描写,使得人物并没有简单的类型化。如前文所分析,作者并没有因为贾宝玉是《红楼梦》中的主角而刻意加以美化,而是将他置身于文中的社会环境中,按照逻辑如实描写人物的个性。从这一个角度说,好的作家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创作者,而是一个忠实的记录者。作家按照一定的社会生活秩序以及相关事件发展逻辑,如实记录参与相关事件人物的言语行为等方面的反应。
王熙凤是“圆型人物”的真实代表之一。该作品从多方面描写王熙凤,将这一人物刻画得更加丰满复杂,极具真实性。作为贾府中年纪轻轻的一位掌权者,王熙凤无疑是所有人物的中心。而她本人又八面玲珑,获得上至老祖宗下至丫鬟仆人的绝大部分关注。时而刻意逢迎讨得贾母的宠爱,时而机敏周旋获得王母等人的信赖,时而诙谐幽默获得宝玉等人的尊敬,时而豪爽泼辣赢得众人信服,时而恩威并施治理家业。作者从不同的侧面,描写了王熙凤这一角色的复杂性。一方面,她有着自身的能力,不仅可以治理好贾府事宜就连宁国府的相关事宜,她也可以很好的予以驾驭。另一方面,她在维护贾府这座封建利益大厦的过程中,极力从中掏出更多利益,以便个人享受。读者在进行人物形象分析的过程中,并不能简单的以善恶予以评价她。正是这种难以辨别的复杂性使得王熙凤这一人物形象直至今日仍旧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3.美丑互渗、对照互补
所谓美丑互渗、对照互补,是指作者在进行人物刻画的过程中注重人物的横向比较,即处境相似的人物形象在面对同一事件的不同反应,从而突出人物的特殊个性。赵姨娘虽是一个主子身份,却是奴隶出身,因而在大家族中地位低下。在家族中,她受到王夫人等人的欺压,甚至一些仆人的歧视。她在家族中用尽阴谋与手段,一心致王熙凤与贾宝玉于死地。与此同时,赵姨娘的女儿探春面对这样的情况则采取不同的措施。她极力摆脱自己庶出的身份,以正牌小姐自居,并不承认母亲以及弟弟,而更多的是亲近宝玉黛玉等人。可以说探春清醒地认识到了社会制度以及礼法的不可抗拒性,因而在生活中努力走近这一礼法使自己处于有利地位。当她处理家务开始掌权时,赏罚分明,否认舅舅的亲人身份。在这些描写中,读者可以看出赵姨娘的所作所为有其内在原因,探春的某些行为也过于绝情。然而,这些都是不能简单的在道德评价上予善恶了之的。不仅在她们身上,在进行其他角色刻画时,曹雪芹也运用了这种描写方式。刘姥姥进大观园,面对不同的人而巧于周旋,面对众公子小姐的戏弄而装傻充愣,面对焦大时又说出狠话。这些不同方面的刻画使得刘姥姥这一老于世故的形象跃然纸上。她个性中的优缺点均有,美丑互渗,人们难以以一词予以定夺。此外,曹雪芹在人物个性描绘的过程中,还擅长进行人物对照,使之互为补充。林黛玉与薛宝钗的对照互补是最为明显的,她们两人爱情、婚姻的对比深刻揭示了封建礼教的荒谬与无奈。宝黛二人的爱情不幸、宝钗二人的婚姻不幸均是对比互照的重要表现。这也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部分,在次不做过多赘述。比之前者内容上的对比互照,另外一些对比互照更有其内在含义。赵姨娘的人生处境是探春争强好胜的现实原因。袭人与赵姨娘身份的对比突出了当时女性的生存状态。而刘姥姥与贾母的对比更有多重含义。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