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布特勒上尉的信》教学案例
世界级大文豪雨果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布特勒上尉的信》一文,布特勒上尉本想利用雨果的显赫声望,让他为远征中国的所谓“胜利”捧场。但雨果,这位正直的作家,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他愤怒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愤怒谴责英法联军毁灭世界奇迹——圆明园的滔天罪行,深切同情中国所遭受的空前劫难。他代表了人类的良知,是非分明,爱憎分明。本文夹叙夹议,形象地比喻与大量的反语,冷嘲热讽,严厉的谴责中透出无奈与愤懑,读来使人回味难忘。
本文属自读课文,为了直达教学目标,提高自读效果, 我准备运用快速阅读训练的方式来上这一课。上课一开始,我便公布了一项作业,《给雨果的一封信》,大多数同学感到莫名其妙,七嘴八舌地议论开来,“雨果是谁?”
看到他们想急于了解雨果的那种浓烈的求知欲,我反问他们:“难道你们没有一个人知道雨果?”,这时,聪明的几个学生看到了课下的注释,读了起来,我趁势将一些关键的词语写在了雨果名字的后面,如“雨果·法国作家(1802-1885)。我又问:“你们谁对雨果了解得更为详细一些呢?”
这时,平时坚持预习课文的焦小凤同学举起了小手,只见她介绍的比较详细。同学们听得也非常认真,因为他们也知道,对收信人不了解,怎样去给他写一封信呢?
我接着问:“现在可以写信了吧?”同学们仍旧有些疑惑。
“老师,我们了解了一个大概,还觉得无法下笔!”
“那你们是不是还想了解一下这位法国大文豪?”我问。
“是啊……”。他们的语言透露出惋惜。
我乘机再问:“这位大文豪在100多年前就去世了,我们怎样去了解他?”
“我们读的著作……”
“那他都有哪些著作?”
学生看看课下注释:“有《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
“那这几部著作我们暂时没有怎办读到?”
“老师,我们书上有雨果写出来的一篇文章,叫《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布特勒上尉的信》”
“好,那我们现在只能通过朗读这篇文章来了解雨果了!”
于是我让学生开始朗读,赛读、教师范读、全体齐读等方式反复诵读课文……
教学反思:
1、由于事先公布目标,环环紧扣一步步逼近目标,学生的思维就如在上台阶,去摘取皇冠上的珍珠。他们似乎已看到发亮的“珍珠”,而只须一步一个脚印地踏上去便可信手拈来。因此,学生乐意上这样的台阶!
2、学生心存教学目标, 运用快速阅读训练的方式达到了省时、高效的目的。使学生在极短时间内,高度集中注意力进行消化吸收,既增强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又强化了阅读训练。
3、至于《给雨果的一封(回)信》,那就不用说了,那其实是学生读完课文后的感想。因及时升华为“ 亮点”,与大师的平等对话,整体感知,避免使课文支离破碎。因而使学生的心灵飞升起来,更好的感受到了大师的心灵。
4、 注重学生阅读、写作、思维想象能力的多重培养,设计“给雨果一封(回)信”的教学环节,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欲望,锻炼了积极创造与合理想象的意识与能力。同时也及时反馈了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地实现了三维目标的有效整合。
附:学生习作一则:
给雨果先生的一封(回)信
敬爱的雨果先生:您好!
很高兴拜读您的作品《给远征中国的巴特勒上尉的一封信》。这封信对于一个有点自尊的中国人来说,是一份慰籍,也是一份感动。您指出了侵略一个弱小国家是一件可耻的、野蛮的行为。这一点,我深表赞同。同时也对您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思想而感到佩服。毕竟,一个人要做到自己人和别人一视同仁是很不容易的,您能坚持用不变的眼光辨别是非,这说明您只知真理,而看人的情面是不屑一顾的。其次,您的文章也很不错,不直接点破英法联军侵略中国的错误性。而是循循善诱,利用比喻及反语的手法让人能耐心地看完,这样就能很好地劝说法国政府,如若不然,不仅起不了丝毫作用,而且会带来更糟糕的结果,您在这点上的明智,是不得不让人信服的。其实,中国在清末那时已经腐败了。当时,英法政府大批运送鸦片到中国来销售。一是为了赚钱,二是为了为侵略中国做准备中国不少人很快上了瘾,士兵们无心应战,致使英法联军毫不费力地就霸占了中国的大片土地。还逼迫清政府签订了一条条丧国辱权的不平等条约,一次次赔付数以亿计的白银。甚至是丧心病狂地抢劫,毁灭了东方幻想艺术的结晶——圆明园。这些,是作为一个中国人不曾忘记的教训。
雨果先生,您是一贯公平的人,您的夙愿不是想让法国在将来将那些被法国政府掳走的珍宝物归原主吗?我相信这个夙愿一定会实现的。改革开放使我们中国快速崛起,综合国力迅速提高。我想,等到中国足够强大了,法国人民及法国政府部门一定会心甘情愿地把当年掳去的珍宝还回来的。
无数次惨痛的教训提醒我们:中国一定要富强。这不止是我一个人的想法,也是我们所有中国人的想法,雨果先生,您也是这么想的吧?
此致
敬礼
一个敬您的中国初中学生
陕西省凤翔县陈村一中 何淑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