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大中小学语文作品及资料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作品 >> 国外 >> 海燕 >> 正文

 

高尔基的转变

高尔基的转变           1868年3月16日,大作家高尔基出生于伏尔加河畔的古城下诺夫戈洛德,他自小贫穷,自学成材,1892年,贫穷中的高尔基开始给报纸投稿,此后渐渐成名,1896年,高尔基成为《下诺夫戈洛德报》的编辑,同年结婚。

  越来越多的俄国人开始崇拜高尔基,尤其是社会革命党和社会民主党等社会主义者。一篇又一篇充满战斗力的小说问世,连资产阶级也被小说令人耳目一新的风格所吸引,高尔基开始跻身于俄国名作家之流,渐渐与契诃夫和托尔斯泰等大家平起平坐。托尔斯泰是一个怜悯众生悲苦的真正高贵的人,而高尔基则对沙皇制度充满愤怒,猛烈抨击,这使得他们在1901年的会面彼此都很不自然,但他们在同情弱者和热爱文学方面是相同的。

  1902年,高尔基攻击沙皇专制制度的话剧《在底层》大获成功。剧本印成书后一售而空。

  高尔基在大学在工厂在沙龙大受欢迎,1903年,保皇分子将他刺伤,引起全社会尤其是舆论界的公愤,高尔基反对沙皇专制制度更加坚定。

  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沙俄军队的腐败无能导致连连战败,战士们的鲜血白流,俄国社会动荡,集会和暗杀层出不穷,国家面临分裂。左派人士盼望出现大乱,以消灭专制的沙皇制度。保皇人士则忧心忡忡,担心国家灭亡。高尔基反对对日开战,呼吁人民为争取与日本签署和平协议而游行。

  1905年2月,大批工人在圣彼得堡发动大规模和平示威,沙皇尼古拉二世拒绝接见游行的工人,哥萨克军队出动,大肆镇压,数百工人被打死。高尔基悲痛欲绝,发布告社会书,号召推翻专制体制,结果被捕,工人游行被镇压和高尔基被捕引起俄国全社会和全欧洲的公愤。

  为了避免出现更大的社会动荡,沙皇政府被迫将高尔基释放。

  1905年6月,俄黑海舰队“波将金号”装甲巡洋舰水兵起义,起义虽被镇压,但面对战争的失败和国内形势的动荡,沙皇被迫宣布放弃君主专制政体,召开国民大会,杜马。

  这一年,高尔基第一次见到了列宁,列宁虽然对他批判沙皇和开始批判资产阶级很满意,但不满他和自由派知识分子打得火热。

  1905年12月,布尔什维克在莫斯科发动总罢工,全城瘫痪。起义者和俄军发生巷战。最后,屈辱的朴茨茅斯和约结束了对日战争,这是俄罗斯罗曼诺夫皇朝三百年来未有过的大败。战争的另一结果是,人民有了杜马,也有了集会游行出版的自由。

  1906年,高尔基的名著《母亲》原创首发于美国的杂志上,1907年在俄国和欧洲发行。这部充满阶级斗争性的革命小说立即引起轰动。

  此后,高尔基在风景如的意大利海滨别墅渡过了七年。1913年,沙皇政府大赦政治犯,高尔基回国。这一年他完成了自传体小说《童年》,后来又写了《在人间》和《我的大学》。

  1914年,一战爆发,高尔基坚决反对战争,但远没有列宁坚决,他不敢企求敌人胜利,而列宁则一如历来的俄国左派,希望沙俄大败而大乱,而垮台。

  三年后,俄国被德国击败,国内大乱,1917年2月,全俄爆发大规模起义,3月,在政治家及将军和一些皇族的逼迫下,沙皇尼古拉二世被迫退位,将传位于其弟米哈依大公,但大公怕这样一来会引起更大动乱,国家会就此灭亡,遂辞不就,而是将国家政权交给了临时政府。

  从这时开始,高尔基和布尔什维克发生了分歧,他尊重人的生命和文化,希望保持这个温和的政府,不想再看到俄罗斯流血,但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包括他的亲密战友托洛斯基和亲密助手加米涅夫季诺维也夫等坚决认为,必须铲除一切旧分子,一个崭新的社会将从大乱中诞生。

  十月革命胜利,高尔基发表文章说,“列宁,托洛茨基及其同路人已经受到权力这个毒液的毒害……”又说,“列宁及其支持者自以为是社会主义拿破仑,他们摧毁了俄罗斯,使俄罗斯血流成河,……列宁是一个天才,他具备领袖的一切品质,其中包括领袖所必不可少的品质:缺乏道德,对人民大众的生命似领主般冷酷无情……”

  布尔什维克开始反击高尔基对列宁的大肆攻击,高尔基则继续谴责契卡大规模捕杀知识分子和有产阶级的行为。

  1918年2月,俄国向德国投降,签定《布列斯特和约》,割让西部最富裕的一百万平方公里领土。高尔基的舆论阵地《新生活报》攻击这是个投降条约,高尔基仍一如既往地攻击对资产阶级的屠杀。列宁下令查封了《新生活报》。

  列宁敬重高尔基的才华,但不能容忍他要求宽大处理自由知识分子,更不能容忍他对布党的攻击。但一向对敌斗争残酷无情的列宁经过权衡,决定争取高尔基而不是消灭他,他禁止高尔基出声,同时也禁止攻击高尔基。

  列宁使高尔基进入特权阶级,维持着很好的生活,高尔基的儿子成为克里姆林宫的总管助理,就在这时,高尔基慢慢停止了对布尔什维克的攻击。

  但高尔基处境仍很艰难,自由派知识分子对他与新政权的合作大骂,列宁的亲密助手季诺维也夫不相信他,偷拆他的信件,另一助手加米涅夫则请他出面邀请那些自由派知识分子加入“救助饥民委员会”,这些加入委员会的自由派知识分子开始忘乎所以,大放厥词,结果一夜之间全部被捕,这使得高尔基更遭到自由派知识分子的指责。而列宁的亲密战友红军之父托洛茨基也嘲笑他。

  列宁不想让高尔基再在国内呆下去。于是出钱送他到意大利的海滨别墅,这一呆又是七年。

  在意大利期间,高尔基在苏联国内被捧成伟大作家。

  高尔基内心非常矛盾,但小时候的贫穷给他留下的印象太深了,另外他对俄罗斯的爱太深了。

  1924年1月,列宁逝世,高尔基的保护人没了。

  越来越多的人请求他回国,对俄罗斯的思念使他不顾一切,于1928年回国。

  回国后,高尔基声名达到极盛,他的故乡也改名为高尔基城,莫斯科也出现了高尔基大街。他高呼:“敬爱的无比智慧的斯大林万岁!”

  1936年6月18日,68岁的高尔基病逝。

  斯大林认为是敌人谋杀了高尔基,于是发动清洗,警察头目雅戈达和高尔基的医生等被捕,布哈林和李可夫也与雅戈达一起遭到审判,此前列宁的亲密战友托洛茨基和亲密助手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早已被清除。

  高尔基死了,为新政权作了最后一次贡献。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海燕,高尔基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高尔基的转变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海燕》电子教材
    《海燕》教学设计
    《海燕》教学设计
    《海燕》教学设计
    《海燕》说课设计
    《海燕》说课设计
    《海燕》说课设计
    《海燕》说课设计
    《海燕》说课设计
    关于《海燕》译文的一些问题
    《海燕》课文题解
    《海燕》的艺术特征
    《黎明的眼睛》鉴赏
    《海燕》整体把握
    《海燕》问题研究
    《海燕》研讨与练习说明
    《海燕》教学建议
    《海燕》教学建议
    《海燕》有关资料
    《海燕》参考图片
    “高尔基”笔名的含义
    《海燕》朗读建议
    《海燕》教学新点子
    列宁等苏联老一辈革命家评价《海燕》
    从中俄标点符号的差异,谈《海燕》中…
    《海燕》白璧无瑕──也谈《海燕》的…
    象征的艺术 浪漫的激情──浅谈《海…
    传情达意 仪态万方──高尔基《海燕…
    《海燕》之歌──《海燕》评论文
    那只海燕还在飞掠吗?──重读高尔基…
    高尔基的《海燕》是散文诗吗?
    关于高尔基的剧本《底层》
    高尔基晚期思想的变化
    《海燕》教学设计
    海燕简介
    《海燕》课堂实录
    《海燕》素质教育新学案
    《海燕》写作背景
    《海燕》课文背景知识
    《海燕》主题思想
    《海燕》生字注音
    《海燕》形似字辨析
    《海燕》多音字辨析
    《海燕》词语解释
    《海燕》词义辨析
    《海燕》难句解析
    《海燕》教学设计
    《海燕》中心思想
    《海燕》教学杂谈
    《海燕》疑难解析
    《海燕》重难点讲解
    《海燕》结构分析
    《海燕》问题探究
    《海燕》写作特点
    《海燕》写作特色
    《海燕》写作借鉴
    《海燕》研读赏析
    《海燕》语法修辞
    《海燕》课文评点
    《海燕》教学设计
    《海燕》知识延伸
    鹰之歌(摘录)
    门槛
    燕子
    雷雨前
    燕子
    海燕
    《海燕》教学设计
    《海燕》教学设计
    《海燕》教学设计
    《海燕》教学设计
    《海燕》教学设计
    《雷电颂》课文评点
    《海燕》教学设计
    《海燕》教学设计
    《海燕》教学设计
    《海燕》教学设计
    《海燕》教学设计
    《海燕》教学设计
    《海燕》教学设计
    《海燕》教学设计
    随机应变,加强调控,提高教学效率─…
    《海燕》教学设计
    《海燕》教学设计
    《海燕》教学设计
    《海燕》教学设计
    《海燕》教学设计
    《海燕》教学设计
    《海燕》教学设计
    《海燕》教学设计
    《海燕》第一课时教学案例
    “导读”与“导思”──《海燕》教学
    春天的旋律,革命的宣言──《海燕》…
    结合《海燕》谈如何搞好朗读教学
    《海燕》教学设计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