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大中小学语文作品及资料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作品 >> 古代 >> Z >> 张衡传 >> 正文

 

《张衡传》教学设计与反思——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感知课文内容,梳理文章整体结构。

2、翻译第一段,积累掌握其中的文言词语和句式。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体验,理解文意,了解张衡一生的杰出贡献。

2、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归纳掌握第一段中的古今异义词、多义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张衡的品格和他在科学、文学、政治各方面的贡献。学习张衡刻苦求学、潜心学术、献身科学的精神。

二、教学过程
(一)总体设计  
通过以上分析,我确定了教学整体思路:通过诵读把握全文;通过质疑师生互动;通过归纳使知识系统化;通过精练巩固知识,强化记忆。在这个思路指导下,《张衡传》一文教学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诵读,理清思路,积累第一段实虚词;第二课时主要是诵读,归纳第2---4段实、虚词;第三课时,积累5-6段的文言词语和句式,归纳传记的写作要点和本文的写作特点。
  
(二)第一课时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揭题>:利用地震视频

地震夺去了许多人的生命和家园。其实早在18000年以前,张衡就创造发明能够测定地震发生方向的侯风地动仪。这个仪器毁在西晋战乱之中,而图片上的地动仪这是模型。张衡不仅在科学上作出巨大贡献,在其他方面也成就卓著。

<展示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梳理文章结构。(难点)

2、翻译第一段,积累掌握其中的文言词语和句式。 (重点)

3、了解张衡的品格和他在科学、文学、政治各方面的贡献。学习张衡刻苦求学、潜心学术、献身科学的精神。

<检查预习>:

1、作者范晔,字蔚宗。南朝宋顺阳人。历史学家。博涉经史,善属文,能隶书,晓音律,始为尚书吏部郎。后左迁宣城太守。代表作《后汉书》,纪传体断代史,记载了东汉一代的历史。今通行本共120卷。

2、传主张衡,字平子。河南南阳西鄂人。曾两度担任执管天文的太史令。精通天文历算,创制世界上最早的利用水力转动的浑天仪和测定地震的侯风地动仪 。文学作品《二京赋》,《四愁诗》

3、前四史:《史记》西汉,司马迁        《汉书》东汉,班固    

《后汉书》南朝刘宋,范晔      《三国志》西晋,陈寿

4、查阅工具书,读准字音。

   属文 zhǔ             逾侈      chǐ              zhì     zūn              pán                 

   蟾蜍Chán   chú     帷幄Wéi  wò          dū             河间xiàng    hái

<自学指导、师生互动、精讲点拨>:

自学指导(一)

1、请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

这篇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张衡的?文章重点写了他的哪个方面?

2、小组讨论,通过课文的叙述,你认为张衡是一个怎样的人?综观张衡的成功,你有何启示?

师生互动:1、学生带着第一个问题自由朗读课文,找出答案归纳;

          2、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掌握情况;

          3、学生小组讨论第二问;

4、教师精讲点拨。

精讲点拨

1、本文主要写了张衡的品格性情和他在文学、科学、政治方面的成就。品格:无骄尚之情,

从容淡静,不慕当世。 文学:少善属文,通五经,贯六艺,作《二京赋》。科学:善机巧,作《灵宪》 《算罔论》,浑天仪,候风地动仪。  政治:为河间相,治威严、整法度,称为政理。

2、张衡是一个举止稳重,淡泊名利,才高于世,谦逊朴实,品行端正,潜心学术,忧国忧民,在科学上作出巨大贡献的人。面对紧张的学习,多科目的考试,同学们应该学习张衡刻苦求学、潜心学术、献身学业的精神。

自学指导(二)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对照注释翻译第一段,积累掌握下列文言词语和句式。

衡少善属文                           太学                     遂通五经贯六艺

才高于世,无骄尚之情             从容淡静                  连辟公府不就

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

精思傅会                            大将军邓骘奇其才

   ①张衡自平子,南阳西鄂人也。

   ②虽才高于世。

   ③举孝廉不行。

 师生互动:1、学生对照注释翻译第一自然段,积累掌握重难点文言词语和句式。

           2、教师点拨补充。

衡少善属文                善:擅长      属文:写文章

遂通五经贯六艺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贯:贯通

才高于世,无骄尚之情   …………   虽然……但是

 连辟公府不就   连辟:屡次征召          不就:没有去应荐

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逾侈:过度奢侈

 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

拟:摹仿         因以:用来    讽谏:讽喻规劝

精思傅会           傅会:文章的组织、布局、修辞

大将军邓骘奇其才    奇:认为……奇特

<当堂训练>:

 1、下列线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B、举孝廉不行

C、璧有瑕,请指示

D、因以讽谏

2、下列文字属于张衡淡泊名利的一组是(   

⑴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⑵常从容淡静     ⑶举孝廉不行     ⑷连辟公府不就   ⑸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    ⑹精思傅会,十年乃成           ⑺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A、⑴⑵⑶  B、⑷⑸⑺  

C、⑵⑷⑺   D、⑶⑸⑹

<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学生具备初步的合作探究的能力,在学习文言文时,多数学生懂得借助工具书去疏通文字。但总的来说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及对古代文化的学习能力还有待提高。

优点:1、教学思路清晰;

      2、目标定位准确,重难点突出;

      3、整堂课以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为核心,调动学生全程参与;

      4、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全体学生

不足:教师激情不够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张衡传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张衡传》教学设计与反思——第一课时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贾谊论(原文·题解·注释·译文)
    《张衡传》
    张衡传及译文 \张衡传知识点
    张衡传原文译文及知识点总结
    语文知识点(张衡传)
    张衡传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张衡传》教案
    十六、张衡传
    教学反思:“先学后导”的有效教学
    《苏武传》文言知识梳理练习(教师用)
    张衡传(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人教必修4张衡传教案
    <张衡传>教学反思
    《张衡传》课后练习辅导
    张衡传-----文言文翻译
    <<张衡传>>同步练习
    《张衡传》学案
    张衡(78年139年),字平子,中国东汉科…
    喜雨亭记(原文·题解·注释·译文)
    文言文翻译|《张衡传》(节选)译文
    张衡传 ——范晔
    《张衡传》原文及译文
    《张衡传》原文及最佳翻译
    《张衡传》文言知识梳理练习
    《张衡传》《李贺小传》
    张衡传基础知识
    《张衡传》说课稿
    潮州韩文公庙碑(原文·题解·注释·…
    答谢民师书(原文·题解·注释·译文…
    日喻说(原文·题解·注释·译文)
    方山子传(原文·题解·注释·译文)
    石钟山记(原文·题解·注释·译文)
    张衡传学习任务
    张衡传之知识点梳理
    《张衡传》赏析
    张衡传教学
    度支副使厅壁题名记(原文·题解·注…
    答司马谏议书(原文·题解·注释·译…
    伤仲永(原文·题解·注释·译文)
    游褒禅山记(原文·题解·注释·译文…
    同学一首别子固(原文·题解·注释·…
    张衡传 复习导学案
    张衡的一生
    《张衡传》教案设计
    《张衡传》教案
    张衡传(鲁人版高一必修)
    《张衡传》教案2
    《张衡传》优秀教案
    张衡传 复习
    《张衡传》教案
    《张衡传》说课稿(鲁人版必修)
    张衡传 教案
    超然台记(原文·题解·注释·译文)
    《张衡传》教学设计
    《张衡传》(节选)译文
    人教必修4《张衡传》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张衡传》教案
    《张衡传》的教学反思
    留侯论(原文·题解·注释·译文)
    《张衡传》教案及练习
    读孟尝君传(原文·题解·注释·译文…
    《张衡传》教案-教案 教学设计 课堂…
    张衡传 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张衡传》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
    《张衡传》教学设计
    《张衡传》教学设计3
    《张衡传》简案设计
    《 张衡传》 《 祭妹文》教案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