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大中小学语文作品及资料

 

《夜书所见》阅读答案及赏析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①一灯明。

(1)前两句诗描写了一幅怎样的图景?(3分)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后两句诗作简要分析。(4分)

(3)诗歌一、二两句是怎样表现客情的?试对此作简要分析。(4分)

(4)结合全诗看,三、四两句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4分)

(5)简析诗歌最后两句在全诗中的作用。

参考答案:

(1)前两句萧萧寒声、梧叶摇落的江边秋景图江上的秋风吹过来,梧桐树沙沙作响,使人感受到了寒意。

[3分。落叶飘飞、秋风瑟瑟、寒气袭人各1分,意合即可。]

(2)抒发了作者客居他乡、归无定所的孤寂落寞之感。三、四句写儿童深夜挑促织,明灯照亮篱落,是用乐景传欢情。悲喜交加,以欢衬悲,更反衬出游子流浪天涯的孤寂无奈、惆怅无眠。(或:三、四两句描写儿童挑灯夜游、捉弄蟋蟀的生活场景,引发诗人对故土家园的温馨美好的联想想起自己童年时代也是如此天真浪漫,开心有趣,从而更加增添了客居他乡、辗转漂泊的凄凉感。)

[4分。思想情感2分,结合后两句诗句分析2分。]

(3)一、二两句写梧叶摇落,萧萧作响,江上秋风寒气袭人,营造了一种萧瑟凄冷的氛围,烘托了诗人客居异乡心境的凄凉愁苦,自然牵动了诗人羁旅思归之情。

(4)反衬。写深夜灯光下天真烂漫的儿童在篱笆旁捉促织的无忧无虑,反衬出诗人客居异乡的孤苦处境和凄凉心境,更具有动人心魄的感染力。

(5)四两句写诗人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猜想孩子们正夜捉蟋蟀,表现出孩子们兴致高昂。孩子的欢乐与诗人的悲愁形成对比,用乐景反衬悲情,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结构上以景结情,引人联想。

阅读练习二:

⑴诗开头两句中送动两句用语巧妙,说说它们的表达作用。(4分)

⑵结尾两句诗人写儿童挑灯夜捉促织,是用怎样的艺术手法抒发情感的?(4分)

(3)代陈廷焯《白雨斋词话》中对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两句诗中的有这样的评价,以无知儿女之乐,衬出有心人之苦,最为入妙,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这首诗的妙处。

【参考答案】

(1)写送字静中显动,引出寒声,渲染了环境的凄清幽冷,(1分)动字揭出客情,自然贴切地写出江上的阵阵秋风引发的羁旅者孤寂的情怀和凄凉的心境。(1分)送动二字化无声为有声,变无情为有情,让客观景物染上了主观色彩(融情于景),(1分)突出了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感。(1分)

(2)(4分)衬托或对比。(1分)茫茫夜色中,闪现在篱笆间的灯火,表现了儿童欢乐愉快的情趣,这无忧无虑、活泼天真的举动与诗人悲秋的凄凉之感形成鲜明对照,以乐景写哀情,以无知儿女之乐,反衬出有心人之苦(2分)更突出了诗人流寓他乡的凄苦之情及对故乡的深沉思念之情。(1分)

(3)叶绍翁的这首七绝,写秋声、秋色、秋思、秋愁,却不落窠臼,别有情致,寥寥二十八个字,除了用萧萧梧叶寒声江上秋风等,从正面来衬托自己客居异乡秋风思归的愁苦之情外,后两句诗采用的则是反衬的手法,用孩子们在篱笆边挑着一盏灯笼捉蟋蟀这样一个细节,以孩子们的无忧无虑、活泼天真与自己的凄然神伤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反衬出了诗人的羁愁之深。

阅读练习三:

【阅读理解及答案】

(1)开头两句中送、动两字用语巧妙,请说说它们的表达作用。

(用送字和动字,化无声为有声,变无情为有情。)

(2)诗歌抒发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情。)

(3)诗歌写儿童挑灯夜捉促织,与诗人要抒发的情感有何联系?

(儿童挑灯夜捉促织,表现了儿童欢乐的情趣,这与诗人悲秋的凄凉之感形成鲜明的对照,突出了诗人流寓他乡的凄苦心情。)

阅读练习四:

(1)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你认为诗的第一句中哪个字最传神?请简要分析。(3分)

(2)这首诗的后两句作者是怎样抒发感情的?请简要赏析。(4分)

参考答案

(1)送是送来的意思,将梧叶拟人化了(或化虚为实,将寒声、风声具象化)(1分)生动了描绘了一幅秋风瑟瑟、落叶飘飞的秋景图,(1分)渲染了环境的凄清幽冷。(1分)

(2)对比、反衬(或借景抒情)。(1分)夜已深了,还有儿童点着灯,在篱笆边捉蟋蟀,儿童的欢乐愉快与诗人悲秋的凄凉之感形成对比(1分),抒发了诗人客居他乡的孤独之情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2分)

[注]①篱落:篱笆。

注释

①萧萧:风声。

②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③挑:用细长的东西拨动。

④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又叫蛐蛐。

⑤篱落:篱笆

译文

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游子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抓蟋蟀。

赏析:

这首诗是南宋诗人叶绍翁所写。萧萧的秋风吹动梧桐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一二两句写景,借落叶飘飞、秋风瑟瑟、寒气袭人烘托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感。三四两句写儿童夜捉蟋蟀,兴致高昂,巧妙地反衬悲情,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这首诗写羁旅乡思之情,但作者不写如何独栖孤馆、思念家乡,而着重于夜间小景。

①作者抒发了一种思乡念亲、怀想故园的感情。

诗中一、二两句写梧叶飘飞,寒声阵阵,秋风瑟瑟,江船漂泊,有力地烘托出诗人客居他乡、辗转漂泊的凄凉心境。三、四两句描写儿童挑灯夜游、捉弄蟋蟀的生活场景,自然容易引发诗人的联想。他会想起自己童年时代也是如此天真浪漫,开心有趣;他会想起故土家园的温馨美好;他会想起亲人朋友的音容笑貌,一种如归故里,如返童年的亲切感油然而生。

②诗歌抒发了作者客居他乡、归无定所的孤寂落寞之感。

一二两句写景,借落叶飘飞、秋风瑟瑟、寒气袭人烘托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感。一江秋水,满天黑暗,触耳寒声,诗人彻夜难眠必定是心有郁结,意有不顺。三四两句写儿童夜捉蟋蟀,兴致高昂,巧妙地反衬悲情,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

③诗歌抒发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留恋的思想感情。

通观全诗,整体而论,三、四两句写诗人客舟所见。儿童夜捉蟋蟀,兴致勃动,忘记了瑟瑟秋风、阵阵寒意,忽略了落木纷纷、秋江冷冷,深更半夜了,还津津有味地抓蟋蟀。那份专注痴迷,那份谨慎小心,那份起落不定的敏感,全在一举手一投足的举止中展露无遗。这种欢快有趣的生活场景自然容易勾起诗人对自己童年生活的追忆、留恋。一二两句也可以作这样的理解,萧萧寒声、梧叶摇落的秋景,流露出一种漂泊不定、愁绪莫名的感觉,更反衬出诗人客居他乡对童年无忧无虑生活的留恋、思念。

暮春归故山

钱起

谷口春残黄鸟①稀,辛夷花②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注]①黄鸟:即黄莺(一说黄雀),叫声婉转悦耳。

②辛夷花:木兰树的花,一称木笔花,比杏花开得早。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面?(4分)

2.这首诗中,诗人主要用什么手法刻了幽竹怎样的形象?谈谈你的理解。(4分)

【答案】

1.诗的第一句中的谷口二字,暗示了故山堂之所在;春残二字,扣题中暮春;眼前是黄鸟稀少,辛夷落尽,杏花纷飞。所以诗说辛夷花尽杏花飞。(2分)一稀、一尽、一飞,三字一气而下,渲染出春光逝去、了无踪影的调零空寂的气氛。(2分)

2.对比的手法。(2分)刻出幽竹不改初衷,不为俗屈的高尚品质。在鸟归花尽的暮春时节,窗前阴生环境下的竹子,翠绿葱茏,摇曳多姿,不改初衷,深情的迎接我的归来。诗人采用对比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幽竹不畏春残,不为俗屈的高尚精神品质的赞美之情。(2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此诗开篇点题。谷口二字,暗示了题中故山堂之所在;春残二字,扣题中暮春;以下几句都是归后的所见所感,思致清晰而严谨。谷口的环境是幽美的,诗人曾说过:谷口好泉石,居人能陆沉。牛羊下山小,烟火隔云深。一径入溪色,数家连竹阴。藏虹辞晚雨,惊隼落残禽。(《题玉山村叟屋壁》)春到谷口,更是别具一番景色。然而,此次归来却是春残时节,眼前已是黄鸟稀,辛夷尽,杏花飞了。黄鸟,黄莺(一说黄雀),叫声婉转悦耳;辛夷,木兰树的花,一称木笔花,比杏花开得早,所以诗说辛夷花尽杏花飞。一稀、一尽、一飞,烘托出春光逝去,了无踪影的一派空寂、凋零的气氛。

2.试题分析:在这冷落寂寥的氛围中,诗人却惊喜地发现窗前幽竹、兀傲清劲、翠绿葱茏、摇曳多姿,迎接它久别归来的主人。在这首诗中,钱起正是以春鸟、春花之改反衬出翠竹的不改,诗人爱的是不改,对于改持何态度,当然就不言而喻了。寄寓了诗人对幽竹的赞美,对那种不畏春残、不畏秋寒、不畏俗屈的高尚节操的礼赞。

相关试题及阅读答案

1.综合全诗,诗人主要用什么手法刻了幽竹什么样的形象?谈谈你的理解。

剖析:诗人刻幽竹所用的手法,综合全诗这是解题的一把钥匙,应是对比或者反衬而不是拟人。有两问,第二问重点要回答幽竹是怎样的一个形象。诗词往往有所寄托从诗言志这一角度来看,应突出竹的外在形象特点和内在品质特点。

[1] [2] [3] 下一页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夜书所见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夜书所见》阅读答案及赏析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