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热情不够高,古诗词的积累少得可怜,部分学生厌学情绪严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和发现古典诗歌的魅力所在,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诵读和记忆古典诗词是古诗词教学的终极目标。
各异,多读一些古诗,不仅能提高我们的阅读欣赏的能力,提高自己的文化品味,而且能提高我们的文化素质。本课选取的五首是抒写离别或重逢之情的,都写的言简意丰,情真意切,切而不悲,是古典诗歌中的精华,学生必须熟读书记。
4.教学目标:(1). 了解我国古代灿烂文化,增强爱国主义感情。(2). 学习欣赏诗歌作品
5.教学难点分析:重点:在诵读的基础上了解诗的内容,明白句意。难点:诗中意境的体味
6.教学课时:两课时
7.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这是五首脸炙人口的古代诗歌。学习古诗,要重视朗读。古人说:“三分诗七分读”,又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这里的读,就是指朗诵。熟读成诵,注意吸收、积累优美的词语和意境,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
一、学习《回乡偶书》
1. 作者简介
2. 解题
“偶”字,不只是说诗作偶然,还流露了诗人来自生活,发于心底的情丝。
3. 内容分析
二、二句中,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行来,心情颇不平静,当年离家,风华正茂,今日归家,却年迈,不禁感慨。
三、四句从充满感慨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只是淡淡一问,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无穷的感慨。
4. 小结
二、学习《夜雨寄北》
4. 作者简介
2.内容分析
一、二句:诗人从对方来信写起,对方问“归期”,而诗人只能以“未有期”作答,无奈之中转而写巴山秋水潇瑟之景,寄托离别愁绪。
三、四句:诗人在巴山夜雨中想像:终会有一天回家与亲人重逢的,同时也道出了离愁别恨。
这两句诗是由当时的苦况所激发出来对于未来欢乐时光的憧憬,诗人想像日后重逢之时,与亲人共话巴山夜雨时,诗人心灵的孤寂与痛苦。用相聚的欢乐衬托出今夜的痛苦,曲折委婉,余味无穷。
3.小结。
这首诗抒发了游人羁旅他乡对亲人的深切思念,作者把情与景紧密结合,把现实与想象结合,情景交融,虚实结合。构思独特,耐人寻味。
三、学习《淮上与友人别》
1.作者简介
2.解题:
诗人在扬州与友人分手时所作。“淮上”即扬州,“别”在这里不是送别,而是握别,即友人去“潇湘”诗人自己去长安。
3.内容分析
一、二句:交代与友人握别的时间、地点、表达彼此分别愁上心头的心情。
三四句,写两位好友在笛声中互道珍重,各奔前程。风中传来数声笛声,报道着别离时刻就要到来,离亭送别,愁绪万千,情深酒酣,欲言又止,握手告别,特殊的环境,特殊的心情,情景交织,深切感人。
4.小结。
四、作业
第二课时
三、检查背诵
二、学习《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王勃与“初唐四杰”
2.内容分析
首联点出了送别之地和杜少府上任的地方。两个好朋友即将分别两地,为下文抒情奠定了基调。诗人出于对朋友的依恋和关心,借描写两个地方的形势与风貌,在展现雄浑开阔的境界中隐含着依依惜别之情。
颔联写劝勉友人,不作哀伤之别,同时也是自勉,既蕴含着作者送行的深情厚意,又表现了他旷达的胸怀。
颈联抒写真挚的友情,劝慰杜少府不要为远离朋友而伤感,因为同高水远不能阻隔知己朋友的感情。
语言形象凝炼,饱含深情,富有哲理,一洗以往送别诗中的伤感,代之以豁达的感情,给友人莫大的安慰鼓舞。
尾联,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互勉。劝友人要心情舒畅地到任,不要像青年男女那样哭哭啼啼,沾湿佩巾。
3.小结。
这是一首赠别诗,写诗人对好友的慰勉,歌唱了真挚的友情,表现了诗人乐观豁达的胸怀和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这首诗朴素无华,自然流畅,用质朴的语言写壮阔的胸襟,于质朴之中蕴含警策,在豪语之中含关怀体贴,读来亲切感人。
三、学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 作者简介
2. 内容分析
首联:直抒对二十三年来被朝廷“弃置”在“凄凉”之地的愤懑与苍凉。点明自己在巴山楚水这荒凉之地度过了二十三年之久。
这两句是承诗人白居易诗尾“二十三年折太多”而来,诗中用“巴山楚水”概括他被贬之地,“二十三年弃置身”一句,饱含诗人无限辛酸,流露出他内心的愤懑不平。
颔联:借用典故,表达对亡友的悲痛和岁月蹉跎的感慨。
借用两个典故,暗示因贬时间长久,和因人事变迁而主生的生疏,怅惘心情及对当时生活的不满。表现了诗人地分复杂的心情。
颈联:以“沉舟”“病树”自喻,表示坚信新事物终要取代旧事物的客观规律。这联突然振起,一改忧伤低沉情调。
尾联:照应白居易赠诗一事,表示自己要振作精神,积极进取,同时也是激励友人。
此 诗是诗人二十三年来被贬生活的总结,也是诗人对友人赠诗的一首和诗。表达了诗人虽被贬多年,但仍奋发向上,努力进取的精神,引用历史典故贴切,是本诗的一个成功之处。巧用对比,将人生哲理寓于自然事物之中,创作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千古名句,本诗写得起伏跌宕。沉郁之中见豪放。
8.课堂练习:背诵并默写《回乡偶书》、
9.作业安 排 (1.)课后练习~、二、三题。A类
(2).背景并默写三首诗。
10. 附录(教学资料及资源)作文教育案例
下水戏评,一石三鸟
——由古诗五首默写引出的
重庆市巴川中学李永红
学生作文,难点不在技法的传授,而在写作资源的挖掘,学生常陷“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困境即为明证。刚刚进入七年级的学生,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指导他们从最最平常的生活中撷取写作的素材,犹显重要。一次学生不尽人意的默写,让我寻到了绝佳的写作素材,通过反复的下水——激发——指导——写作,在看似不能作文之处,竟然引发了系列的作文活动。这对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克服作文畏难心理,观察生活撷取作文素材都有较为深刻的启示。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