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大中小学语文作品及资料

 

《皇帝的新装》教学案例与反思

新课标明确指出:小学生要阅读一定数量的古诗文。因此,教材中适当编排了一些古诗词。怎样进行古诗词教学最有效呢?下面以我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为例,说说如何把“读”作为诗词教学的主旋律。以便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整体朗读中,了解诗词大意。教学伊始,我说同学们,谁能说出带有“读书”两个字的名言或诗句呢?学生们纷纷说出:“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我问:你怎样理解这些名言和故事中的“读书”两个字。同学们各抒己见,纷纷说出自己的想法。这时,我顺势点拨,今天我们就以“读”为主来学习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请同学们打开书,先读通顺,再借助文中的插图、注释,想一想这首诗大概讲的什么意思。学生初读,自学。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学习古诗的方法。因此,在开课伊始,我不是按惯例不读课文就解释诗题,而是让学生先借助注释和插图自读,了解大意,整体把握。这样不仅做到解题不离文,同时又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读中了解诗题,了解背景,把握基调。(1)、交流诗题意思,指导读出节奏。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样读题目,即读出了节奏,又读出了内容。学生清楚的知道谁送谁、送的地点、送的目的地。(2)、了解背景,指导读出味道。出示黄鹤楼的图片,插入传说。黄鹤楼是天下名胜,是文人墨客流连聚会之所,又是传说中仙人乘鹤升天之处。两位潇洒飘逸的诗人选择在此辞别,虽是惜别,但更富有诗意,因此在读“黄鹤楼”时声调可以稍上扬。(3)扬州是个什么地方呢?扬州——美丽的江南城市,是当时最繁华的都会,尤其春天的扬州到处歌舞升平,到处柳絮如烟,繁华似锦。“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4)孟浩然此去扬州要做什么?心情怎样?他要去游玩、散心。心情自然轻松、愉悦。(5)想象你是孟浩然,带着你即将下扬州的心情读诗题呢?在这富有诗意的阳春三月,李白送别好友去那个令人神往的扬州,心情会怎样?那肯定是即有惜别之情,又有羡慕之情。这个时候,假如你是李白,带着送别好朋友的惜别之情、羡慕之情读诗题。让学生再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朗读是对作品的再创造,在诵读时要先把握作品基调。“人生自古伤离别”,许多人认为离别是伤感的,而本首诗中的孟浩然并非如元二出使荒僻的安西那般无奈。扬州是当时最繁华的都会,众多才子佳人聚集于此,作为“风流天下闻”的大诗人孟浩然,此行的愉悦心情可想而知。而喜爱游山玩水的李白自然为好友高兴,在情深意重的惜别之中,也流露出了一丝羡慕与向往。因此,了解背景,为“入情入境的诵读”打下了基础。正是:未成曲调先有情。学生自然学的有情趣。
 
读中感悟诗情,进入诗境。(1)品读“故人西辞黄鹤楼”说说李白为什么要送别孟浩然?他们是什么关系?你了解他们之间的交情吗?(2)品读“烟花三月下扬州”配乐想象“烟花三月”的扬州。融想象与诵读中。(3)品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让学生再读中知道,“孤帆”不是说浩瀚的长江上只有一只帆船,而是诗人的全部注意力和感情只集中在友人乘坐的那只帆船上。另一方面:诗人在黄鹤楼边送行,看着友人乘坐的船刮起风帆,渐去渐远,越去越小,越去越模糊了,只剩下一点影子了,最后终于消失在水天相接之处。而诗人仍然久久屹立。此时,只看见那滚滚的江水向东流去……诵读这两句诗时既要有节奏又要音断气连,尤其是“流”字拖长音,有孤帆远去之感。通过读,感受诗人对好朋友的深情厚谊,体会诗人目驻神驰的情态和怅然若失的心情,此刻李白的心也早已随友人一起去了。再次让学生感情朗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教学到这里时我指出:流就是留,是不舍,是牵挂,是羡慕,是诗人对好友绵绵不绝的情谊。这时,再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自由练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我觉得小学生没有丰富的文学积淀,因此,教学不能枯燥的分析、机械的背诵,也不可“深挖”式地鉴赏。应当借助多媒体创设情景,放飞想象,品读语言,做到有感情诵读,在读中悟情,在读中生情,在读中入境。并在读中让学生掌握朗读技巧,从而使朗读指导“虚”“实”并用。
 
拓展研读,积累应用。同学们,古典诗词中的送别之情感人至深,有悲伤,有乐观,有劝慰,有欢快……下面同学们回忆一下,你们都读过那些送别的佳句,我们来共同感受古人那浓郁得离别之情。同学们纷纷的说出了下面诗句:
 
蜡烛有泪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赠别》、唐 杜牧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唐 王维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唐 李白)
 
海内存知己,天涯热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唐 王勃
 
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别离》,唐 陆龟蒙)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别董大》,唐 高适
 
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们积累背诵。同时指出: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也有许多的聚散离别,请你用几句话,写一写与亲人或好友离别时的场景或心情,并恰当运用学过的诗句来表达。这样的教学,不仅增加诵读积累的数量,也是一种初步的对比学习,激发并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和热爱。最后的练笔意在读写结合,古为今用。

(根据在广州中山大学《教师专业化发展在行动》课题组骨干教师培训班上的展示课整理。学生:广州番禺东风中学初一8班。)
  师:同学们好!我是武汉市六中的语文教师,姓胡。让我认识一下你们,你们是——
  生群:东风中学初一(8)班。
  师:好!希望我们合作愉快。今天学哪篇课文,知道吗?
  生:《皇帝的新装》。
  师:我怎么听出了“扫兴”的味?听过这个故事吗?
  生群:听过。看过。
  师:(出示安徒生像)这就是作者安徒生。
  师:那今天还学什么呢?你们有什么问题,有什么建议吗?
  生1:今天再学《皇帝的新装》有什么意义呢?
  师:好有价值的问题!我们今天就要探究探究,读熟悉故事的文本还有什么意义?
  生2:安徒生为什么要写这个故事?
  生3:这个故事今天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师:对!要把阅读同我们的生活、发展联系起来,这些问题都很有思维价值,值得好好探究。同学们,安徒生是丹麦著名的童话作家,他生于1805年,2005年是他诞辰多少年?算算看!
  生:200周年。
  师:不错。为纪念安徒生诞生200周年,丹麦人自动到安徒生家乡广场上的一个塑像前进行吊唁,现在猜一猜,去吊唁的人是孩子多,还是成人多。
  生:(齐)孩子多。
  师:(出示幻灯片)可惜,你们猜错了,这是我从人民网上下载的一幅照片,你们看——
  生:啊?都是成人?
  师:对,都是成人,安徒生是童话作家,童话是孩子爱看的,为什么纪念他的却是成年人呢?这可真费解。让我们带着以上4个问题阅读这篇著名的童话,探求问题的答案吧。请快速通读全文,为自然段编上序号,看看写了一个什么故事?你认为最精彩的是哪一部分?[学生默读全文,教师巡视指点。]
  指名一学生上黑板板书本文难字、生字:骇、御、聘、爵、赐。[教师用红笔勾易错的笔划,全班齐读生字二遍。]
  师:这是一个什么故事?
  生:是皇帝爱新装,骗子做新装的故事。
  师:(板书,略)皇帝——爱、做、展——新装
  你们认为写得最精彩的是哪一部分?
  生:做新装。
  师:为什么喜欢这一部分?
  生:因为做的过程有几个人去看了。
  师:对,有三个人去看了。大臣看:在哪一部分?
  生:5—13段;官员看——
  生:15—17段;皇帝看:——
  生:19—22段,展新装在27—36段。
  师:现在,这个故事的情节已整理清楚了。不过这是早就听奶奶讲过的。别忘了,我们还要探究今天再读有什么意义哩。(提问题的同学满足地点头。)我建议我们来进行一个学习活动。
  [出示幻灯片:合作对对碰]
  请问你:你当时说了什么话?心里怎么想的?脸上有怎样的表情?
  帮帮你:文本中描写你的句子还有这一层意思——
  师:今天的“合作”是你问我答,你差一点,我帮帮你。现在就以大臣、官员查看做新装的部分为例展开。1、2组为臣子组,3、4组为“皇帝组”。好!先在小组内部商量商量,提什么问题考对方,怎么帮对方更好地解读文本。[学生分组合作学习]
  师:“合作对对碰”现在开始!
  生4:请问皇帝,你为什么自己不去,要派我去看衣料?
  师:问得好!你当时心里怎样想的?谁回应?
  生5:我想去,又怕看不见,别人说我愚蠢,于是就想到派你去了。
  师:哦?你是从文中哪一句甚至哪个词看出来的?大臣组,对皇帝组的回应满不满意?(不满意!)那谁来帮帮?
  生6:皇帝,你自己想去看布料织得怎么样了,但“想起凡是愚蠢或不称职的人就看不见这布”就不敢去了。我们觉得“不大自然”这个词写得很好,这表明你心里是虚的。但后来你又觉得自己不用害怕,最后觉得“比较妥当”的办法是派我去,“比较妥当”是很有意思的,表明你又不自信、又狡猾。
  师:啊!你们组的探究深入到了句、词。快!让我们分享,把“不大自然”、“比较妥当”圈下来。咦!怎么这么两个不起眼的词还这么有意思呀,看来这个皇帝心理活动还很复杂哩!真是一波三折呀。来!让我们齐读第5段。(教师范读,着重读出皇帝的老谋深算)“对对碰”继续。
  生7:请问老大臣,你一到织布机前,说了什么话?心里是怎么想的?
  师:哪位回应?
  生8:我在心里说:“愿上帝可怜我吧!”“我什么东西也没看见!”没敢说出来,我心里很慌乱。
  师:你为什么会用这种口气在心里说话?
  生9:因为我官位高、资格老,从没碰到过这样的事情。
  师:请你带着你的心理活动,把这个哀叹的祈求上帝怜悯的句子读一读吧。[生读]
  生10:请问老大臣,在听到两个骗子问布料的花纹是不是很美丽后,你的心里又是怎么想的?
  生11:我想,“难道我是愚蠢的吗?”“难道我是不称职的吗?”
  师:喔哟,连用了两个“难道”,来,让我们圈下来,这是什么句子?
  生:反问句。
  师:哦,用反问加强语气,更符合他的年龄、地位、身份。喂,这位老大臣,刚才你念的都是安徒生揣摩的,你能否在他的基础上,再创造创造。
  生11:我想,栽了!如果知道我看不见,我恐怕要——
  师:下岗了。这位是“广式”老大臣“栽了”!(生大笑)还要与合作对手对对碰吗?
  生12:请问老大臣,你为什么要三次睁大眼睛?
  师:这个问题很有挑战性,三次睁大眼睛在文中哪里?
  生12:在第8、9和12段。
  师:谁来回应?
  生13:我三次睁大眼睛,是因为我什么也看不见,我想努力看清楚。
  师:帮帮他!
  生14:你三次睁大眼睛,脸上的表情是不完全一样的,第一次是很震惊,第二次是害怕,第三次是哀叹。
  师:哦!很无助,看来你的心理活动还很复杂,很有层次哩!你能把你的心理感情在脸上用神态表现出来吗?
  生14:(做睁眼、张嘴、皱眉状)(全场师生鼓掌)
  生15:请问老大臣,两个骗子讲布料时,你为什么要“注意地”听?
  师:对呀,你地位这么高,听两个普通工人讲话,你最多也只要“耐心”或者“诚恳”地听,就可以了,怎么要“注意地”呢?谁来回应?
  生16:因为我什么也看不到,我怕回到皇帝那儿汇报不出来,所以必须“注意地”听,用“耐心”“诚恳”都不能表示我这时的神态、心情。
  师:太好了!这个平常的词还有这深的意思呀。来!分享,将“注意地”圈下来。
  我也来问一问,请问,你什么都看不到,可你对骗子怎么说的?
  生17:我心里害怕得很,可口里却说:“哎呀,美极了!真是美极了!”
  师:虚伪,你这人真虚伪。(学生会心地笑)咦!你们怎么不问官员呀?
  生18:请问官员,你去看布料时,是怎样想,怎样说的?
  生19:我心里想“我并不愚蠢呀!”“这大概是我不配有现在这样好的官职吧。”我可能会说与老大臣一样的称赞布料的话,例如“美极了,真是美极了”等。
  生20:请问官员,你为何不用老大臣的“难道……”这样的句子?
   生21:因为我年轻一些,我不太自信,我怀疑自己不配有现在的地位。
  师:大家探究得太好了,通过相同的神态不同的句子,我们看到这两个臣子的心理及神态既有相同处,又有不同处,这可能是听奶奶讲故事听不到的吧?(生点头)。
  这是不是就是今天再读文本的意义?(第一个提问的学生自豪、满足地点头)(边出示幻灯片边解说)
  鉴赏文本的语言时,你可以:选——独特语;异常语;深义语。
  品——咀嚼;想象;比较。

[1] [2] [3] 下一页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皇帝的新装》教学案例与反思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