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大中小学语文作品及资料

 

登高【赏析】

三、格律诗的对仗

大学语文诗歌格律的教学,有兴趣的老师我们可以再到网上去仔细讨论,届时我还可以邀请诗词格律专家进行指点。我在上面先提个话头,并不列入正式讲解。本教材是一种实验教程,最好是实验一个阶段再作修订时,专设一个单元,多挑选几篇《登高》这样的作品,把格律诗的朗读和写作训练一并解决。我想按上面这样的讲法,最多两次课就可让学生基本掌握这方面知识。

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我想借用这篇课文,讲一下对仗和对联的知识,先讲对仗。

律诗在格律方面的一个规定就是,全诗由四联组成,而中间两联必须对仗,是两副对子。《登高》这首诗在格律方面最大的特点,就是四联全部对仗,这样的例子是很少的,我们不要浪费掉。现在就以此诗为例讲讲对仗。

对仗一般要遵循这样几点要求,一是句法要相同,二是词性也要相同,三是平仄要相对,四是意思要不同或相对。《登高》四联都做得很严格。施蛰存《唐诗百话》有《杜甫:七言律诗二首》(http://www.eyjx.com/eyjx/1/ReadNews.asp?NewsID=2246),详细分析了这首诗的格律,下面主要就参考这篇文章来进行分析。

第一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风急天高”对“渚清沙白”,都是“主////谓”结构,正如古人评说,此联好处在于上下联内部仍复有对偶,即“风急”对“天高”,“渚清”对“沙白”。后半句“猿啸——哀”,“鸟飞——回”,句法也完全相同。再看韵脚,一般格律诗第一句是不用押韵的,但这里仍押韵,所以清人沈德潜评说:“起二句对举之中,仍复用韵,格奇而变。”(《唐诗别裁》)今天读来似乎不太押韵,那是古今读音变化,假如我们知道“哀”“回”“来”“台”“杯”字在平水韵中同属“十灰”,就可推知当年的读音肯定是能够押韵的,所以我们不妨把“回”读如同一韵部的“徊”,就非常押韵了。(可否?有待方家指教。)

第二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都是偏正词组。“无边”对“不尽”,意思对得非常好。平仄方面,假如把“不”字读得短促一点(人们平常诵读时经常会这样的),听起来就会接近于入声,就成了平平对仄仄。

这一联的“萧萧”和“滚滚”属于“叠字对”,历来为人们称赞,宋人杨万里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二句,亦以‘萧萧’、‘滚滚’,唤起精神,若曰……‘木叶萧萧下,长江不尽来’则绝无光彩矣。见得连绵不是装凑赘语。”(《诚斋诗话》)

第三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万里”对“百年”,空间对时间,虽非实数,而皆有依据。杜甫被贬离开长安,后又举家避乱逃难,来到夔州,一路辗转徘徊,行程不啻万里。此时诗人虽只55岁,但已快走到人生的终点,古人习惯以百年代指人的一生,所以又绝非虚夸。按照施蛰存先生的分析,此处如果用“一生多病”也可以和“万里悲秋”作对,但诗人选用“百年”,就比“一生”好得多。因为他把一个实词改用虚词,就是把逻辑思维改为形象思维。(《唐诗百话》)

“常——作客”,“独——登台”,句法上也对得很严谨。按施蛰存先生的分析,这两句的次序应当倒过来。因“百年多病独登台”而感慨到“万里悲秋常作客”,这样才符合逻辑。但是这样平仄与韵脚就不对了,所以律诗经常有这样调换位置的做法。笔者按:格律诗是一种精致的诗体,是需要反复吟咏玩味的,在这反复吟咏玩味中,上下句意思会流动起来,也就不感到有什么逻辑上的前后不顺的问题了,古人还常常把这样的句法称为“劲健”呢。

[NextPage]

第四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艰难”对“潦倒”,虽然“潦”字为平声,但因为在第一字的位置上,读起来并无大碍。况且“潦”为今普通话的第二声,其实并不“平”,有人还曾撰文主张把今普通话的二声列为仄声呢(见王尚文《走出对联教学的尴尬》一文)。

对于这首诗的尾联,施蛰存先生说:“不论是律诗或古诗,最后几句总得点明主题思想。律诗尾联如果用对句,必须有很高明的艺术手法才能完成这一任务。《登高》的尾联,好象仍然和第三联平列,叙述自己的老病情绪,而不象全诗主题思想的结束语……沈德潜也有一个评语云:‘结句意尽语竭,不必曲为之讳。’(《杜诗偶评》)意思是说:此诗最后二句没有结束上文,表达新的意旨。勉强凑上一联,实际是话已说完。这是一个缺点,不必硬要替作者辩护。这个评语,我以为是正确的。杜甫的五律及七律,八句全对的很多,其尾联对句,往往迷失了主题思想。”

笔者认为这一联的“苦恨”和“新停”在句法上词性上其实并不很对得上,只能算是宽对,说明诗人并没有为了格律完全牺牲主题思想,这里的宽对反而成为了优点。

四、关于对联教学

律诗的对仗独立出来就成了对联。对联是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学习欣赏与写作对联,有助于培养我们对母语的精致细腻感觉。对联既是由格律诗的对仗来的,创作要求就大致差不多,即:上下两句字数相等、平仄协调、词性(词类)相同、结构相同,通常还要加上一个横批。再就是一般上联尾字为仄声,下联尾字为平声。

70多年前清华大学国文系、历史系教授陈寅恪应邀代拟入学考试的国文试题,普通国文试题为作文《梦游清华园记》,又有一题为对对子(对联),出句是“孙行者”,要求考生对下联。据陈先生事后回忆,他希望应试者以“胡适之”对“孙行者”,因为孙行者与胡适之都是专名,“行者”与“适之”意义音韵皆可相对,而“胡”和“孙”组合出新的意义“胡孙”,是猿猴的别名,即“猢狲”。(他还特别声明,这只是一时调侃滑稽罢了。)

此事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认为有复古之嫌,于是陈寅恪便写了一文详细说明他的道理。他认为要想找到一种形式简单而涵义丰富,又与华夏民族语言文学之特性有密切关系的考试形式,使应试者无甚侥幸或甚冤屈之事,阅卷者良心上不致受特别痛苦,而时间精力俱可节省(笔者按:真乃说出了一线教师的苦衷),则最好的方法无过于对对子。具体分说,又有以下四点好处:

(甲)可以测验应试者,能否知分别虚实字及其应用。先生说,华考试英文,有不能分别动词名词者,必不录取,而国文则可不知分别词性,岂有这个道理。

(乙)可以测验应试者,能否分别平仄声。先生说,平仄声是我国语言文学的重要知识,不光是韵文诗赋词曲,即使是散文,亦

(说明:这里一段网络检查说有非法字符,已奉命删去,否则整个网页就打不开)

1月的一则消息:北大自主招生考试,“神五”对联难倒考生——

消息说,来自全国各地的千余名考生在北大参加了自主招生和特长生的选拔考试,一道用时事内容对对联的题目难住了大部分考生。题目内容是根据“神舟五号”发射成功而作的一个上联:“九天揽月华夏英豪驰宇宙”。一位自称平时很喜欢对对联,曾被同学戏称为“对神”的考生对记者说,他花了近五分钟的时间琢磨这道试题。“可惜,最后也没想出个好对子。主要是这个对子太特别,不仅要对仗工整,平仄协调,还得和时事相联系。”

这道题确实有难度,不是难在平仄词性,而是难在内容,中国航天方面的成绩实在还不够选择,假如今天来考,或许可对以“嫦娥一号”的消息。北大最终也没有公布录取者的优秀答卷,看来此题出得不如70年前的清华试卷。

附:新华网“发展论坛”上网友拟对的下联:

四海追云炎黄儿女保国家

五洋抗日神洲勇士闯钓岛

四海游龙中华利剑劈扶桑

一坝横江禹舜子孙锁苍龙

五洲同庆中华儿女定乾坤

五洋捉鳖炎黄子孙保太平

五洋夺金中华儿女震全球

五洋捉鳖神州健儿傲苍穹

三峡蓄水炎黄子孙截江流

四海升平祖国大地闹新春

五洋逐浪神州铁军镇海疆

一鸣惊人中国航天扛大旗

北大带了头,这年5月的高考,全国和各省的15语文试卷中就有7份命制了对子题,全国卷出的是对春联,提供上联让考生对下联,如“扫千年旧习”、“祖国江山好”等。但是“扫千年旧习”这个上联不是太好,“习”在古代音韵中虽为仄声,但在普通话里为平声,容易误导学生,对出尾字仄声的下联来。

浙江卷要求为图书馆的对联补拟下联。上联是“学问藏今古”,事后公布的下联参考答案可以是“才识贯中西”、“智慧集东西”等。

广东卷的上联是“荔枝龙眼木瓜皆是岭南佳果”,专家给出的参考答案是“月季牡丹金桂莫非海内奇葩”,据说广东34万考生没有一人对出完全合律的对句。福建卷似更能贴近考生实际,出的上联是“爱国诚信乃做人根本”,事后公布的参考答案是“求实谦虚为治学前提”。但其试题要求可以“平仄不论”,引起社会上的争论。

这些试题都是提供上联要求对出下联,缺少变化。2006年安徽的试卷就比较有创意,是根据课文选段内容(陶渊明桃花源记》和欧阳修醉翁亭记》),在空格处填入适当的成语:

欲脱尘网,陶渊明志寄□□□□;

□□□□,欧阳修情醉滁西琅琊。

参考答案:上联填“世外桃源”,下联填“与民同乐”。

这就和课文学习结合得比较好。其实1987年有一道考对偶的试题也很不错,它以“梨花院落溶溶月”为上句,让考生答出下面四个句子中哪个能作为下句与它组成对偶句:

A)柳絮池塘淡淡风 (B)榆荚临窗片片雪 (C)带水芙蕖点点雨 (D)丁香初绽悠悠云 〖答〗(A)

这道题好在考到了平仄韵律方面的知识,上句结尾的“月”是仄声,那么对句结尾就应该是平声,这样(B)和(C)就很快排除了;上句关键的第二字是平声,那么下句此处就应该是仄声,所以(D)也排除了;最后答案自然是(A)。

港台地区的国文教学要比我们更注重母语传统方面的内容,比如台湾2001年大学联考,国文科试卷第13题是:

罗董事长的三位朋友分别在今天过七十大寿、乔迁新居、分店开幕。如果你是董事长的秘书,下面三副对联该如何送才恰当?

(甲)大启而宇,长发其祥

(乙)交以道接以礼,近者悦远者来

(丙)室有芝兰春自永,人如松柏岁长新

A、甲送乔迁新居者;乙送分店开幕者;丙送过七十大寿者

B、甲送分店开幕者;乙送乔迁新居者;丙送过七十大寿者

C、甲送过七十大寿者;乙送乔迁新居者;丙送分店开幕者

D、甲送过七十大寿者;乙送分店开幕者;丙送乔迁新居者

答案是“A”。

题目就出得比我们活,涉及知识面也更广。

以上内容不可能在一次课里完成,建议格律诗和对联两项教学内容择其一。

五、思考与练习提示

1.背诵并默写《登高》。

2.根据普通话读音标出《登高》和《天末怀李白》诗的平仄,并根据“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原则,圈出重点字的平仄,看看和格律诗的要求是否基本相符。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长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天末怀李白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注:“过”是“经过”不是“过失”,平时我们可能都没有注意到,“经过”的“过”是念第一声的。魑魅喜欢潜藏在人经过的地方伺机害人。

说明:格律诗平仄有“粘对”的要求,也就是一联之间上下句平仄要相对(对),上下联之间下联的第一句要和上联的第二句平仄相同(粘)。由于古今语音的变化,这两首诗的第一联都稍有不协,从第二联开始分析,则粘对就完全符合要求了。

3.实践题

大学寝室门联应该是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在一个将要共同生活四年之久的寝室门上,贴上自己创作的能够体现该寝室同学特点的门联,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请为自己的寝室门撰写一副对联,既要体现出寝室同学的特点,又要注意对仗、平仄的知识,最好再加上横批。教师可组织对这些门联进行评比,并将评比结果发到教学网站。

提示:网络上这方面信息很多,可用“大学 宿舍 门联”作主题词检索。

4.任做题

继“神舟五号”发射成功后,2007年,我国又成功发射了“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并传回清晰的月球照片。有了这一新的资料,看能否对上三年前北大招生出的那副上联:“九天揽月华夏英豪驰宇宙”?

参考:

九天揽月华夏英豪驰宇宙

太空传真神州嫦娥访婵娟

(注:这是笔者代拟的下联,“太”为一,可以对“九”,但是“空”与“天”都是平声,这是为内容牺牲格律。“真”本来不能对“月”,但此处的传真是指“嫦娥一号”传回月球的清晰影象,则影象与实体形成对仗。)

六、《登高》诗历代辑评

●宋·杨万里:“‘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二句,亦以‘萧萧’、‘滚滚’,唤起精神,若曰……‘木叶萧萧下,长江不尽来’则绝无光彩矣。见得连绵不是装凑赘语。”(《诚斋诗话》)

●宋·刘克庄:“《登高》云:‘无边落木……独登台’。此二联不用故事,自然高妙,在樊川《齐山九日》七言之上。”(《后村诗话》新集卷二)

●宋·罗大经:“杜陵诗云:‘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盖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齿暮也;多病,衰疾也;高台,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而对偶又精确。”(《鹤林玉露》卷十一)

●明·王世贞:“七言律不难中二联,难在发端及结句耳……老杜集中,吾甚爱‘风急天高’一章,然结亦微弱”。(《艺苑卮言》)

●明·胡应麟:一般律诗,只有中间两联对偶,“若‘风急天高’,则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而实一意贯串,一气呵成。骤读之,首尾若未尝有对者,胸腹若无意于对者。细绎之,则锱铢钧两,毫发不差,而建瓴走坂之势,如百川东注于尾闾之窟。至用句用字,又皆古今必不敢道,决不能道者,真旷代之作也。”(《诗薮·近体中》)

●明·胡应麟:杜“风急天高”一章,全诗“五十六字,如海底珊瑚,瘦劲难名,沉深莫测,而精光万丈,力量万钧。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无昔人,后无来学,微有说者,是杜诗,非唐诗耳。然此诗自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元人评此诗云:‘一篇之内,句句皆奇,一句之中,字字皆奇。’亦有识者。”(《诗薮》内编卷五)

●清·陈式:“此诗读者亦谓五六备极顿挫,不知此诗一句有一句之顿挫;合看两句,有两句之顿挫;合看通篇,有通篇之顿挫。顿挫为公独得之妙,此诗政当于字字顿挫求之。”(《问斋杜意》卷十七)

●清·张谦宜:“通体用紧调,雄健严肃,七律第一格。通体紧调最不易学,其声色气象齐到处,正是养得足。”(《絸斋诗谈》卷四)

●清·杨伦:“高浑一气,古今独步,当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结句意尽语竭,不必为之讳。”(《杜诗镜铨》卷十七)

●清·何焯:“千绪万端,无首无尾,使人无处捉摸,此等诗如何可学!”(《义门读书记》卷五十四)

●清·沈德潜:“八句皆对,起二句对举之中仍复用韵,格奇而变。昔人谓两联俱可截去二字,试思‘落木萧萧下,长江滚滚来’,成何语耶?好在‘无边’、‘不尽’、‘万里’、‘百年’。”(《唐诗别裁集》卷十三)

●清·沈德潜:“结句意尽语竭,不必曲为之讳。”(《杜诗偶评》)(《瀛奎律髓》载纪昀批:“归愚<指沈德潜>谓落句词意并竭,其言良是。”)

●清·胡以梅:“对起对结,浑厚悲壮,大家数。此在夔州所作。江山境界,能助诗神。‘风急天高’,极得登高之神情。”(《唐诗贯珠》)

●清·纪昀:“气象高浑,有如巫峡千寻,走云连风,诚为七律中稀有之作。”(《唐宋诗醇》卷十六)

●清·方东树:“前四句景,后四句情。一二碎,三四整,变化笔法。五六接递开合,兼叙点,一气喷薄而出,此放翁所常拟之境也。收不觉为对句,换笔换意,一定章法也,而笔势雄骏奔放,若天马之不可羁,则他人不及。”(《昭昧詹言》卷十七)

●清·李瑛:“前四句凭空写景,突然而起,层叠而下,势如黄河之水天上来,澎湃潆回,不可端倪。而以五、六句承明作客,登高情事,是何等神力!末二句对结,‘苦恨’与‘新停’对,‘苦’字活用。”(《诗法易简录》)

●清·施补华:“《登高》一首,起二‘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收二‘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通首作对而是不嫌其笨者;三四‘无边落木’二句,有疏宕之气;五六‘万里悲秋’二句,有顿挫之神耳。又首句妙在押韵,押韵则声长,不押韵则局板。”(《岘佣说诗》)

●清·王寿昌:“何谓健?”“少陵之‘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登高》是也。”(《小清华园诗谈》)

《行路难(其一)》

一 忆海拾贝,走近李白

浪漫主义诗人,青莲居士,诗仙

二 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了解诗歌创作背景。

《行路难》古代乐府《杂曲歌辞》。722年诗人应昭入京,供奉翰林,试图施展自己的经国济世的宏愿,但他很快感到受到排挤,遭受谗毁离开长安南下,找不到政治出路,在或去或留之时,写下这组诗(共三首),这是其中第一首。

三 再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1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并结合注释解释重点字词。

2 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内容。

四 研读诗歌,理解诗歌主旨及诗人形象。

师:理解了诗歌的内容,现在请大家来思考几个问题。

出示课件:1 面对美酒佳肴,诗人的心情如何,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2 李白诗中“欲渡黄河”“将登太行”是写实吗?作者为何会有这种感受的?

3诗中借用哪些历史故事?有何作用?

[NextPage]



4怎样理解“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达怎样的志向?

出示课件:金樽、玉盘——美酒佳肴的铺陈 朋友的深厚友情

停杯、投箸、拔剑、四顾——茫然、抑郁苦闷,感情激荡

冰塞黄河、雪满太行——艰难险阻象征前途渺茫

吕尚垂钓碧溪、伊尹梦舟日边-----信心倍增 渴望得到重用

行路难-----反映了诗人想继续追求进取,又恐世路艰

难的矛盾心理,情绪又趋低沉。

长风破浪、云帆济海——乐观自信

师:这首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情怀,在悲愤中不乏豪迈气概,在失意中仍怀有希望。

五 拓展延伸

师:潇洒如李白也有苦闷的时候,但李白毕竟是李白,生活的挫折没能让他一蹶不振,李白选择了坚强,选择了自信,选择了乐观。那么我们呢?当我们面对生活中遇到的挫折和困难时,你认为我们应该怎么做呢?结合你所积累的诗词名句来谈谈你的生活态度。

出示课件: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难的遭遇里百折不挠。

六 总结

师:今天的学习让我们看到一个从愤懑中挣脱,洋溢着自信风采的李白。诗人用浪漫的笔法、跳动的韵律告诉我们:面对困难的时候,请记住: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其实,行路虽难,我们只要努力,精诚所致,金石为开

第二课时

一、研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解题。

此诗作于上元二年(761)八月。茅屋,即成都堂,是杜甫入蜀后,在成都浣花溪边盖的一座茅屋。诗中描绘了秋风破屋,长夜沾湿的情景,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

2.全诗段意。

(1)秋风破屋——惨 (3)长夜难眠——哀

(2)群童抱茅——悲 (4)广厦庇寒—一愿

4 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

4.赏析。

第一节五句,写秋风破屋的情景。“怒号”写风势之大,“卷”“三重”写受害之重。“三重”不是确数,是“多重”的意思。下面“飞”“洒”“挂胃”“飘转”“沉”等动词细致地写出了风吹茅的情状,读者不难体味出诗人焦灼、苦痛的心情。

第二节五句,写对“群童抱茅”的感叹。‘‘倚仗自叹息”不仅可以想像出诗人气喘吁吁的情形,也可窥视到诗人悲叹群童抱,屋破难修的无可奈何的心情。

第三节八句,写屋破又遭连夜雨的苦况。“俄顷”二句不仅浓墨渲染出阴沉黑暗的雨前景象,也烘托出诗人凄恻愁惨的心境。“布衾”二句,写布被使用多年,已变得·t冷似铁”了,又被娇儿踏破。“床头”二句,写大雨给诗人全家造成的灾难。“自经”二句,表明从安史之乱以来,诗人因忧国忧民,早已难以入眠,更何况“长夜沾湿”,又怎么能挨到天亮呢?诗人彻夜难眠,浮想联翩,由此时联想到丧乱以来,由风雨飘摇的茅屋联想到国家和人民,为下文作好铺垫。

第四节六句,直抒感慨,表达了诗人美好的愿望和高尚的情操。

二、鉴赏l:<<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解题。读标题,介绍唐代边塞诗的特点。

2.研习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a.诗歌写了哪两方面的内容?b.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a.咏雪、送别两方面的内容。b.对边塞风光的赞叹及与友人离别的惆怅。

3研讨赏析 (1).诗中哪些句子写得好(或哪些词语用得精当)?谈谈自己的理解。(2).本诗有何艺术特色?1.示例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两句诗想像奇特,把雪的洁白、鲜润的特点形象地描写出来了;同时,把满树的白雪比喻成梨花,给人一种春意盎然的感受。示例2:“风掣红旗冻不翻”中“掣”用得十分精确,真实地描绘出了红旗冻住了,北风吹着也不飘动的情状。另外,在满眼洁白的世界中,出现了一面红旗,色彩鲜艳,对比鲜明。“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写出了诗人伫立在风雪中,远望友人远去,依依不舍的情形。(可引导学生联想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等表达相似的诗句)

(2).气势宏大,风格奇峭,想像奇特、丰富,色彩绚丽,充满了乐观进取精神。

4学生朗读全诗,并背诵。

三、自读<己亥杂诗》

导入新课

1由学生所熟悉的龚自珍的“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导入。

2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下列问题:

a.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主题?b.前两句诗抒情叙事,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诗人离开京城,虽然载着“浩荡离愁”,但仍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力量。

2.一方面是离别京城、离别好友的忧伤,一方面是逃出令人窒息的桎梏与樊笼的喜悦。

3 这首诗的名句是什么?你是怎样理解的?从这两句诗中你联想到了什么?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两句诗的言外之意是: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学生可广泛联系历史和现实,谈出自己的独特见解)

第三课时 练习

1 根据要求写出诗文原句。

(1)《饮酒》中最受世人推崇的诗句是:_________,点明诗人居闹市而心自静原因的诗句是:

(2) 行路难(其一)诗中表现诗人乐观的生活态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诗中运用典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诗中写景的对偶句是

(3)<<茅屋>>诗中表现诗人无奈之举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诗中表现诗人美好理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最能体现作者豁达胸怀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诗中以花喻雪的千古名句是:______,诗中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诗句是:______只字未提送别,笔端却饱含悠悠不尽的送别情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5)《饮酒》中体现诗人主观情感与外界客观景物融为一体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

《行路难》中表现诗人远大抱负和坚定自信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002年我国人均住房面积已超过20平方米,如果杜甫再生,就不必慨叹:_________

《己亥杂诗》中表现龚自珍爱国热忱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跟“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意境相似的诗句是______

2下列赏析《饮酒》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中写飞鸟具有象征意义,用飞鸟飞向天路喻指自己出仕。

B.诗中表现农村的恬美宁静和作者悠然自得的生活。

C.诗中形象地表现了田园的优美和静穆,与诗人的心境契合。

D.诗中写飞鸟,喻指自己归隐,悟出了人生的真正意义。

3下列对《行路难》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前四句写朋友出于对李白的深厚友情,设宴为之饯行。

B.诗的前四句中“停、投、拔、顾”四个动作,形象地显示了作者内心的苦闷,感情的激荡变化,反映作者积极处世。

C.诗中反映了封建统治者对人才的压抑,作者的苦闷,反映作者消极处世。

D.诗人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

4.关于诗词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近体诗的句数有严格的规定,计有三类:律诗、绝句、排律。

B.在诗歌发展史上,把唐代以前的诗歌和唐代讲求格律创作的诗叫“古体诗”。

C.律诗由四联组成,每联两句,分别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D.近体诗用韵很严,除首句可以入韵也可不入韵外,各联的对句必须押韵。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5本诗中,从视觉角度看,色彩鲜明,红自映衬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这首诗前十句重在咏雪,后八句则主要是写________。(填2字)

7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8请描述“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在你脑海中出现的面。(限40字)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6)送别(7)抒发了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无限惆帐的感情。在诗人笔下,冰天雪地的边塞,奇寒难忍,愁云惨淡,令人怨怅。(8)山路盘旋曲折,已看不见友人离去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一串马蹄的足迹。>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登高【赏析】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