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网络、多媒体优势 优化古诗教学 海盐县 向阳小学 董雪梅 古诗语言凝练,意境优美,寓意深邃。在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精选了几十首优秀古诗,新大纲推出小学生必读古诗词80首,县《中华古诗词诵读》课题组也为此推荐了150首古诗词背诵篇目,这充分说明古诗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但由于古今语言的差异,小学生很难领略古诗的意境及美感。以往的古诗教学,往往注重讲解注释,使学生对古诗的学习觉得枯燥无味,失去了学习兴趣。要改变这种现象,就要适应时代的需要,打破传统的古诗教学模式,充分发挥网络、多媒体教育手段在古诗教学中的优越性,创设古诗的意境,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从而提高古诗教学效果。一、利用网络资源,课前收集、查阅资料,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 大纲对高年级提出较高的阅读要求:“学习浏览,能根据需要收集有关材料。”古诗教学,课前我一般布置学生上网收集古诗作者及写作背景资料、图片、课件,通过学生自己先主动地收集查阅资料,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激起学生的兴趣,然后再学古诗,那学习效果就不一样。如《赠汪伦》是一首千古传诵的送别诗。课前,我让学生各自去查询有关这首诗的相关资料,学生通过上网、查书、等方式查询资料,找到了许多内容。这个课前预习既为下一步学习古诗打下基础,又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品质和收集信息的能力。 二、利用网络资源,介绍背景,理解诗题,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先让学生介绍自己在课前搜集来和课文有关的的资料,如《赠汪伦》:谁能结合你查阅的资料谈谈你对汪伦的了解?李白是在什么情况下写这首诗的?(学生交流有关资料)。接着老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有关李白和汪伦之间的小故事,使学生对李白与汪伦有进一步的了解,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告诉学生要根据需要搜集处理信息,就是要搜集跟课文有关的,有助于理解诗意的材料。这样,运用网络环境,学生轻松地明白了题目的意思,又为理解古诗的内容做好准备。又如教学《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这首诗,特定的历史背景,如果学生在学之前一无所知或知之不深,就无法体会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在讲解这首古诗前让学生介绍收集到陆游的生平及写作的时代背景,用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知道“黄河”、“西岳华山”等地理位置,再通过播放多媒体录像,重现当时中原沦落敌手,祖国山河支离破碎,沦陷区的人民惨遭蹂躏催人泪下的历史现实,有利于学生对诗题的理解。学生就能直观地了解写作背景,准确地把握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深刻地感受诗人炽热、深沉的爱国真情,排除学习古诗由于年代相隔久远而无法产生共鸣感的大障碍。 三、运用多媒体,激发想象,进入情境,感受意境美。古诗很讲究意境及其韵味,一首好诗就是一幅美丽的画,一首悦耳的乐曲。因此在教学中应巧妙运用多媒体为学生创设优美的诗境,化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让学生在学习古诗时如闻其声、如临其境。这样有助于学生较为迅速、深刻地整体感知诗文,体会作者蕴含在诗中的思想感情。如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时如果只出示书上那仅有的插图,就很难唤起学生的感觉美。因此,再现“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把学生带入六月西湖“不与四时同”的美丽风光中,是完成本课教学任务,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于是,我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播放录像,那满湖的莲叶,挨挨挤挤的,或亭亭立于水上,或宛转靠在水面。微风过处,绿云自动。在无穷的莲叶中,点缀着数不清的红艳艳的荷花,映在早晨的阳光里。整幅画面绚烂生动,给学生的视觉带来的强烈的冲击力。教学时诗画对照,相映成趣,为学生想象活动提供了丰富、鲜明的表象信息,学生很轻松地进入了诗的意境之中,感受诗中美的景色,美的语言,从而引发情感的共鸣。这种教学效果是一般插图绝不能达到的。 教材中有不少诗,如杜甫的《绝句》、杜牧的《山行》、柳宗元的《江雪》、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都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讲读诗时,让学生欣赏多媒体课件,抽象的文字变为画面的再现,动听悦耳的乐曲加上雅致的画面使诗句具有更强烈的感染力,充分调动学生视觉、听觉神经。学生在“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氛围中学习,自然兴趣高涨,欣欣然走进诗的意境。 四、运用多媒体,品词析句,化解难点,感悟语言美古诗用词非常精炼,一字一词都经过作者的千锤百炼。因此抓住重点字词分析理解句意是古诗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借助多媒体课件的直观形象性,可以帮助学生抓住诗中的诗眼或者含有深刻意义的词语,反复推敲、理解、体会语言文字的妙处。如《暮江吟》一诗中,诗人描写了傍晚的残阳和江水:“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如何领悟“铺”字的妙处?江水为什么一半是绿色,一半是红色?通过展示此情此景的课件,学生很快就理解了,原来:夕阳西坠时,灿烂的晚霞铺洒在江面上,江面照不到阳光的江水呈现一片暗绿色,照到阳光的江水呈现一片红色。“铺”既写出了夕阳的柔和,又写出了霞光照的面积广大而均匀。又如古诗《绝句》“窗含西岭千秋雪”中的“含”字用得十分绝妙,如何让学生真正理解、领悟,恰当运用多媒体课件就能解决这一难题。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观看课件,画面上:先出现草堂窗框,窗框逐渐放大,然后在窗框中显现出皑皑白雪的岷山。西岭虽大,但这个小小的窗口却能把岷山的雪景尽收眼底。诗人凭窗远眺,岷山的景色仿佛是嵌在窗框中的一幅画,课件将古诗中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具体的动态画面,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学生学习兴趣极为浓厚,他们积极观察、思索,很快从动态画面中领悟到“含”字的妙处。通过此环节的教学,学生不仅理解了语言文字的表层意思,而且使他们体会到语言文字的深层含义及感情色彩。五、运用多媒体,拓展渠道,课外延伸,培养学生课外阅读能力。 我们都知道学习不应只局限于课堂与课本,而应该课内外结合。课后如何拓展学生诗文学习的渠道呢。我运用多媒体、网络资源,对古诗教学进行了新的尝试。如学习了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后,用多媒体课件打出这样的作业:1.学了这首诗后,你最想做些什么?给古诗配画?替古诗配乐?吟诵古诗?把古诗改编成课本剧?……选择一项或几项完成;2.搜集李白的诗,并选择一首喜欢的理解后背诵下来。又如教学送别诗《赠汪伦》后,我告诉学生古诗中还有许多感人肺腑的离别诗,你知道的有哪些?然后把《课标》要求学生掌握的另外6首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别董大》)归纳整理,供学生自学欣赏,提供相关图画及重点词语的解释。请学生任选择其中一首,用你喜欢的方式来学习。这样,一带六扩展阅读,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选择,有所发现、有所收获,从而使学生的个性有所发展。这样的教学就是要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培养学生课外阅读能力及古诗的积累。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实现了古诗的积累,丰富了知识,提高了能力。 总之,多媒体、信息网络与语文阅读教学整合,不但可以渲染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帮助学生突破古诗学习中的重难点,启迪学生的思维,还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古诗教学效果。
一、2006年高考古诗鉴赏题回顾与学生现状分析 1、2006年全国及各地高考诗歌鉴赏题从选材来看有晋诗1首,唐诗4首,宋诗4首,宋词2首,元曲2首,元词1首,清诗5首,近代诗1首。所选古诗从形式上看,14首近体诗中七绝11首,七律2首,五律1首。 涉及的题材:题画、悯农、田园、隐逸、咏史、边塞、送别、记游、咏物、即景抒怀、思归等多个方面。 考试的重点在三个方面:一是对诗歌思想内容的理解与评价,二是对诗歌语言的赏析,三是对诗歌表达技巧的考查。 2、学生现状分析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 ①积累少,对诗歌的内容和表达形式不熟悉; ②对诗歌的鉴赏术语似懂非懂,支离破碎; ③训练少,书面表达能力差。 二、诗歌鉴赏题复习对策 1、全面理解《考试说明》对古诗文的要求 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怎样理解这两个要求呢? ①鉴赏作品中的形象,包括事物形象、景物形象、人物形象,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②鉴赏作品的语言包括准确理解有关词语的特定意义、比喻意义、隐含意义、暗示意义;还包括准确理解重要词语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赏析诗歌语言描绘形象、表达情感、创造意境的艺术效果。 ③赏析表达技巧包括比喻、比拟、借代、夸张、互文、通感、双关、衬托、对比、反语、反复等修辞技巧,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用典、铺垫、象征、对比、映衬烘托、欲扬先抑、以小见大、动静结合、以动写静、虚实相生、比兴,直抒胸臆等表现技巧。 ④评价作品思想内容包括概括主旨,简析作品的政治意义、思想意义、人生意义,赏析作者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指出局限性。 2、积累古诗,熟悉古代诗词中的选材及常见的思想情感; ①抓教材; ②重视试卷与练习中出现的诗歌; ③教师补充,可将唐诗、宋词鉴赏辞典中的一些诗词复印下来,印发给学生。 3、熟悉诗歌鉴赏术语,重点弄清楚诗歌的表达技巧、语言风格; 4、熟悉诗歌鉴赏题的题型和诗歌鉴赏的答题技巧。 三、诗歌鉴赏复习内容涉及到的几个方面 (一)诗词中常见的意象 1、月亮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亮烘托情思是常用的笔法。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怀人的代名词。李白《静夜思》、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2、菊花菊花虽不能与国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也不能与身价百倍的兰花并论,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亲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唐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其他“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宋人郑思肖《寒菊》)、“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宋人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等诗句,都借菊花来寄寓诗人的精神品质,这里的菊花无疑成为诗人一种人格的写照。 3、梅花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与菊花一样,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 4、松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当然,松也往往是隐逸的代句词。如:“松下问音子,言师采药去。” 5、莲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莲子”即“怜子”,“青”即“清”。这里是实写也是虚写,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当然,“莲”是“高洁”的象征,如周敦颐的《爱莲说》; 6、梧桐梧桐则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如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写尽愁思。其他如“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唐人温庭筠《更漏子》)、 7、杜鹃鸟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白居易《琵琶行》中:“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8、鹧鸪鸟鹧鸪的形象在古诗词里也有特定的内蕴。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如“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唐人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诗中的鹧鸪都不是纯客观意义上的一种鸟。 9、寒蝉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折旦夕。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柳永《雨霖铃》开篇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息。”还未直接描写别离,“凄凄惨惨戚戚”之感已充塞读者心中,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氛。 10、鸿雁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如隋人薛道衡《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早在花开之前,就起了归家的念头;但等到雁已北归,人还没有归家。诗人在北朝做官时,出使南朝陈,写下这思归的诗句,含蓄而又婉转。 另外还有以梅子的成熟比喻少女的怀春,如“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李清照《点绛唇》);以浮云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鸳鸯,指恩爱的夫妇,如“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唐人卢照邻《长安古意》);丁香,指愁思或情结,如“自从南浦别,愁见丁香结”(唐人牛峤《感恩多》),等等。
[1] [2] [3] [4] 下一页
|